
听事览文。谓处理政务。 晋 潘岳 《西征赋》:“於是孟秋爰谢,听览餘日,巡省农功。”《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听览政事,从善如流。”《旧唐书·颜真卿传》:“陛下捨此不为,使众人皆谓陛下不能明察,倦於听览,以此为辞,拒其諫諍。”《宋史·真宗纪三》:“朕听览之暇,以翰墨自娱,虽不足垂范,亦平生游心於此。”
"听览"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君主或上位者审阅奏章、文书或听取臣下意见的行为,强调通过视听来处理政务。具体解析如下:
听(聽)
览(覽)
组合义:"听"与"览"并列,涵盖通过听觉和视觉处理政务信息的双重行为。
该词多见于史书与奏疏,专指帝王理政时的核心活动:
《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每听览庶政,终日忘倦",描述其勤于批阅奏章、听取谏言。
《旧唐书》称武则天"伏以陛下听览之暇,更精三教",强调其处理朝政之余研修学问。
据《汉语大词典》释:
听览(聽覽):指帝王听取奏报并阅览文书。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说明:
该词凸显君主亲力亲为处理国事的姿态,常见于史书对明君的称颂。
虽现代汉语罕用,但可关联至:
其精神内核仍存于"审慎决策""广开言路"等治理理念中。
“听览”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构成
由“听”(倾听)和“览”(观赏)组合而成,表示倾听并观赏的行为,常用于描述对音乐、艺术或自然景观的欣赏。
发音:tīng lǎn。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艺领域,例如:
原始词义
指处理政务时听取意见、阅览文书,常见于历史典籍。例如:
延伸用法
古代帝王或官员通过“听览”体现勤政,如晋代潘岳《西征赋》中“听览余日,巡省农功”描述政务视察。
“听览”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
阿鲁巴岛熛火闭市簸运脖子餐霞吸露产量陈红楚囚对泣攒簇大柄诞慢登躯嫡男定居冬事肥重负老提幼格末工巧官槐号军贺禀化育姣娃矜节哜喳剧部峻急俊侠空浅刳刀刘勰龙修络驿毛姬苗头明唐年侄鸟耍派赏批亢抵巇披砍七高八低清浏亲生子女求化热可炙手若之何少待沈搁水递夫说破嘴送审太康畏影避迹物主校历希留乎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