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事览文。谓处理政务。 晋 潘岳 《西征赋》:“於是孟秋爰谢,听览餘日,巡省农功。”《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听览政事,从善如流。”《旧唐书·颜真卿传》:“陛下捨此不为,使众人皆谓陛下不能明察,倦於听览,以此为辞,拒其諫諍。”《宋史·真宗纪三》:“朕听览之暇,以翰墨自娱,虽不足垂范,亦平生游心於此。”
“听览”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构成
由“听”(倾听)和“览”(观赏)组合而成,表示倾听并观赏的行为,常用于描述对音乐、艺术或自然景观的欣赏。
发音:tīng lǎn。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艺领域,例如:
原始词义
指处理政务时听取意见、阅览文书,常见于历史典籍。例如:
延伸用法
古代帝王或官员通过“听览”体现勤政,如晋代潘岳《西征赋》中“听览余日,巡省农功”描述政务视察。
“听览”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
听览,意思是聆听和观赏。听指通过耳朵接收声音,欣赏音乐或言语的内容;览指通过眼睛观看,欣赏视觉作品。
听览的拆分部首是耳和目,耳的拼音是'ěr',目的拼音是'mù'。耳的部首笔画数是4,目的部首笔画数是5。
听览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诗经·小雅·车邻》中有“楚楚歌兮,无所听兮,无所览兮”这样的句子,其中的“无所听兮,无所览兮”指的就是无所聆听和观赏。
听览的繁体字是聽覧。
在古时候,听览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听的古代写法是“耳”,览的古代写法是“覧”。这两个字都与现代的部首有些不同。
他组织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让我们尽情享受音乐的听览之乐。
聆听、观赏、欣赏、赏心悦目。
欣赏、鉴赏、领略。
忽略、漠视、坏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