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评判品德的高下。《荀子·君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韩诗外传》卷三:“王者之论德也,不尊无功,不官无德,不诛无罪。”
(2).论赞天子的功德。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輶车朱轩,怀荒振远之使,论德于外。”
论德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核心释义:
一、基本概念 "论德"指通过考察言行对道德品行进行评述,语出《汉语大词典》。该词由"论"(分析评定)与"德"(道德准则)复合构成,强调对个体品德体系的系统性判断,如《礼记·中庸》所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延伸阐释。
二、引申内涵 在古代典籍中,该词常与"使能"并称,形成"论德使能"的固定搭配,指选拔人才时需道德与才能并重,此用法见于《古代汉语辞典》。如《荀子·君道》记载:"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体现古代人才选拔的双重标准体系。
现代语境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该词特指学术领域对道德理论的探讨,常见于伦理学论文标题,如"儒家论德思想的现代转型研究"等专业表述。
“论德”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有两层核心含义,以下结合文献和哲学背景进行详细解释:
评判品德高下
指通过衡量人的道德品质来决定其地位或任用,强调以德行为核心的评判标准。例如《荀子·君道》提出“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主张根据德行高低和才能大小来分配官职,体现儒家“德才兼备”的用人观。
赞颂帝王功德
特指对君主功德的颂扬,具有政治文化色彩。如南朝颜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提到“论德于外”,反映了古代通过文学形式彰显统治者德政的传统。
儒家视角
与儒家“德治”思想一脉相承,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如《韩诗外传》强调“不尊无功,不官无德”,将德行作为社会等级划分的依据。
道家关联
道家认为“德”是万物自然属性的体现(如提到“德”为“所得之自然”),虽未直接涉及“论德”一词,但为理解“德”的本质提供了哲学基础。
“德”字本义为“直心而行”,甲骨文中象征“目视前方道路”,后演变为道德准则。因此“论德”可追溯至早期社会对行为规范与内心修养的双重关注。
按兵不动阿姊颁奖宝産报晓兵事不逊厕贱贷赡惮赫动议堆鸦废辍丰烈凤团嘎巴儿赣娄感情高徒根拨鼓韛蛊坏贵属旱桥鸿杀涣灭解政截趾适屦极竭金迭金宫竞秀挤塞羁游骏彩据杖恪守顆子空口坤舆卖缺婗子千里共婵娟桥涵慊然清哀撒泼放刁视如敝屐十死一生束纺思致酥花肃靖陶物体式偷金讬风万全香椒铺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