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武训的意思、武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武训的解释

军事训练。《国语·鲁语下》:“天子有虎賁,习武训也。”《三国志·吴志·孙虑传》“治 半州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载 三国 吴 孙权 诏:“ 虑 其内修文德,外经武训,持盈若冲,则满而不溢,敬慎乃心,无忝所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武训(1838-1896),清代著名平民教育家,其名字在汉语中已成为“矢志兴学”的文化符号。根据权威辞书释义及史料记载,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词典核心释义

指代人物身份与精神象征

《汉语大词典》定义“武训”为“清代山东堂邑人,以行乞集资兴办义学”。《中国历史大辞典》强调其“终身乞讨,积资设学,免费供贫寒子弟读书”的事迹,引申为“坚韧办学精神的代名词”。


二、历史行为解析

“乞讨兴学”的行为模式

据《清史稿》及地方志记载,武训通过三十年乞讨、表演杂耍、代人劳役等方式,在山东冠县、馆陶等地创办三所义学。其核心行为被概括为:

  1. 自我牺牲:放弃婚娶,着百衲衣,食残羹剩饭;
  2. 资金积累:铜钱分“义学钱”“家族钱”两袋,仅前者用于办学;
  3. 教育普惠:要求学校接纳佃户、佣工子弟,打破阶级教育壁垒。

三、文化符号意义

“武训精神”的现代诠释

教育部《中华传统文化关键词》将其定义为“民间自主办学的典范”,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其名字在汉语语境中衍生出“武训式奉献”(指为公益事业自我牺牲)、“武训学堂”(代称民间教育机构)等固定搭配。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卷6,页1023
  2.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页387
  3. 《冠县教育志》(中华书局,2005)第三章“义学沿革”
  4. 教育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教育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网络扩展解释

“武训”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作为历史人物(主要含义)

武训(1838-1896),原名武七,是清代山东堂邑人,中国近代著名慈善家、教育家,被誉为“千古奇丐”。其核心事迹包括:

  1. 行乞办学:通过乞讨和劳作积攒资金,历时38年建立三所义学(崇贤义塾、临清义塾等),为贫寒子弟提供免费教育。
  2. 历史地位: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人物,被清政府赐名“武训”,封“义学正”。
  3. 社会影响:其“兴学重教”精神成为近代平民教育的象征,毛泽东曾评价其为“行乞兴学的教育家”。

二、作为词语释义(古语用法)

指“军事训练”,属古代文献中的用法。例如:

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武训”作为成语表示“以身作则教育他人”,但此用法在权威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可能为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阿蒙百叶箱暴躁别邸避凉附炎佛泥裁挫餐费睈睈尘品垂虹桥楚腰纤细倒映典学斗艶争妍二曹二混子方者负罚负羽抚育扞士根气钩脚官赏孤丁丁规阙衮衮诃短横标黄竹筒缄秘交葛角膜炎解题接引茎杆急觞绝路逢生距絶磕槎括目相待蓝青轮崇茗饮片句朴疏凭舟蒲蔽欺诈劝慰爽捷嵩生雾锁无所不有险诞小末小衣襟细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