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本《国语·晋语六》:“除鯁而避彊,不可谓刑。” 韦昭 注:“鯁,害也。”后以“鯁避”谓避害。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有所鯁避,则微文示讥;无所顾慄,则直书志慝。” 清 钱谦益 《跋王原吉<梧溪集>》:“ 谢皐羽 之于亡 宋 也, 西臺 之记,冬青之引,其人则以甲乙为目,其年则以羊犬为纪,廋辞讔语,喑哑相向,未有如 原吉 之发攄指斥,一无鯁避者也。”
“鲠避”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作如下解释:
如需查阅具体文献原文(如《国语》《孙氏西斋录》等),可参考、2、3的出处。该词因生僻性,建议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其细微含义。
《鲠避》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被困于困境中,无法摆脱或解脱的状态。
《鲠避》这个词的首部是鱼,底部是避,共由17个笔画构成。
《鲠避》这个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教经典《道德经》。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有一句“鲠避善贾,蹇是以观其所以,困于蹇也。”这句话意思是指“困于蹇者,必然避害”。后来,人们将其中的“鲠避”作为一个词汇单独使用,来形容人陷入困境无法摆脱的状况。
在繁体字中,鲠的字形和简体字并无太大差别,避的字形稍有不同,但发音和意思相同。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鲠的字形和现代基本相同,避的字形则有所不同。鲠的古代写法一般是“魟”,避的古代写法一般是“避”。
1. 他因为失去了工作机会而陷入了鲠避的困境中。
2. 在这场不幸的意外之后,他感到自己陷入了鲠避的境地。
3. 这个项目的失败使得公司陷入了鲠避的境地。
相关的组词有:鲠视(指因为困境而难以睥睨整个局势)、避世隐居(指远离尘嚣,隐匿身份)、鲠人(指处境艰难的人)、避祸(指得以避免危险和灾祸)等。
与《鲠避》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陷困、困顿、逆境、泥淖等。
与《鲠避》意思相反的词语有:解脱、摆脱、解困、自由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