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百姓流离失所,暴露于野。根,国之根本,指人民。《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今国无一年之蓄,有露根之渐。”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人事·露根》:“史云:国无一年之积,则有露根之渐。露,暴露也;根,民根也。国以民为本,故国无积蓄,则6*民渐至於流离暴露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露根汉语 快速查询。
"露根"是汉语中具有双层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分解为:
一、字面本义 指植物根部暴露于地表之外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常见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或根系发达的乔木生长过程中,如《农政全书》记载的"露根之木,遇风易倾",描述古槐因水土冲刷导致根系裸露的实例。园艺学中认为露根会影响植物养分吸收,需及时培土固根。
二、引申比喻义 在文学语境中衍生为"事物根基显露"的抽象概念。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以"学说露根,则难抵辩难"比喻理论基础的脆弱性。现代汉语中延伸出"暴露本质"的用法,如"财务报表露根"指账目漏洞明显化。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酉阳杂俎》植物篇,宋元时期逐渐发展出哲学隐喻。当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列为二级词汇,标注为书面语体。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词汇史》中特别指出,该词的语义演变体现了汉语"具象到抽象"的典型造词规律。
“露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解释如下:
发音:lù gēn
传统解释:指百姓流离失所、暴露于荒野,比喻国家根基(即人民)受损。其中“根”象征国家的根本——人民。例如《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提到:“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强调国家若无积蓄,民众将陷入困顿。
历史文献:
引申用法:
现代偶见将“露根”引申为“事物本质暴露”(如),但此用法非传统主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标题音乐伯雅超鞚赤汗赤脚汉鸱张鱼烂丑质纯音打揲道祭敦旧改行自新贵腾恒心痕累胡混僵板江东角虫架势旧制钧旨驹影亢悔隆礼挛躄密栉培塿飘悠悠苤蓝平阡疋似毗耶切言绮帐人猫襦缊瑟汩山长水远山藻沈悲势刀铜铩使心作幸死而后已宋玉宅搜章摘句桃根贴典同坎团圞頽业突隙枉墨矫绳完活晚秋尾期微视韦脂校士歇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