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夫。《左传·襄公四年》:“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穡人成功。”《墨子·兼爱中》:“不为众庶侮鰥寡,不为暴势夺穡人黍、稷、狗、彘。”《宋书·袁湛传》:“明劝课之令,峻纠违之言,则嬾惰无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惧,则穡人劝矣。” 唐 柳宗元 《终南山祠堂碑》:“ 贞元 十二年,夏洎秋不雨,穡人焦劳,嘉穀用虞。”
“穑人”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拼音为sè rén,其核心含义是农夫,具体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穑”原指收割谷物,后引申为农事活动。因此“穑人”指代以耕种、收获为职业的农民,强调其与土地和农业劳动的直接关联。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现代汉语中,“穑人”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例如当代诗句“一梦凤阳六百年,穑人从此出新篇”,即以古词赋予农耕文化诗意表达。
该词带有文言色彩,日常交流中更常用“农民”“农人”等表述。若需引用古籍或进行文学创作,可酌情使用“穑人”以增强语言的历史厚重感。
穑人指的是农田中从事耕种的人,也可以泛指农民或农业劳动者。
穑人的部首是禾,由禾部和句部组成。禾部表示与农业相关,句部表示动作或人的意义。穑人共有12画。
穑人一词最早出现在《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字书之一,也是一部古代汉语字典,收录了当时的文字和词汇。在《尔雅》中,穑人被解释为“农夫、农民”。
穑人的繁体字是穡人。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穑人在古代字书中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然而,由于资料有限,无法给出穑人在古时候具体的汉字写法。
1. 众多穑人辛勤耕作,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粮食。
2. 穑人们通过努力勤奋,使农田的收成倍增。
1. 农具穑人:指使用农具从事耕作的人。
2. 穑人社会:指以农田耕作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
农夫、农民、农业劳动者
非农人士、城市人、非农业从业人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