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讨的意思、攘讨的详细解释
攘讨的解释
驱逐讨伐。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匈奴 时扰,遣将攘讨,获虏生口千万数。”
词语分解
- 攘的解释 攘 ǎ 侵夺,偷窃:攘羊(指暴露亲人的过失,语出《论语??子路》中的“耳父攘攘,而子证之”)。攘夺。攘窃。攘善(掠人之美)。 推,排斥:攘斥。攘除。攘夷(抵御外国侵略)。 烦乱:攘攘(纷乱)。扰攘。
- 讨的解释 讨 (討) ǎ 查究,处治:检讨。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索取:讨还(俷 )。 求,请求:讨教(刼 )。讨饶。 惹:讨厌。讨人喜欢。 娶:讨老婆
专业解析
"攘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动词,其含义可从词素构成与历史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素解析
- "攘"字本义为排除、驱逐,《说文解字》释为"推也",在军事语境中引申为抵御外敌。《汉语大词典》收录该字有"抗拒;抵御"的义项,如《诗经·大雅》"攘之剔之"即为此意。
- "讨"字甲骨文象征以言谴责,《玉篇》定义为"治也",后特指出兵征伐,《春秋左传注》中"讨有罪也"即强调其惩戒性征伐的语义特征。
二、复合词义
"攘讨"作为动宾结构复合词,完整释义为:以武力手段驱逐并征伐特定对象。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军事行动,包含两层递进含义:
- 攘:实施防御性驱逐,如《汉书·叙传》"攘讨夷狄"
- 讨:发动主动性惩戒,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载东汉时期对匈奴的"攘讨寇虏"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其语义特征强调军事行动的正当性与层级性,与单纯"征伐"相比更突出先御后攻的战略逻辑。
网络扩展解释
“攘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呈现:
一、基本释义
“攘讨”指驱逐并讨伐,常用于描述对侵扰势力或敌对力量的军事行动。该词由“攘”(排除、抵御)和“讨”(征伐)组合而成,强调先驱逐后征伐的双重含义。
二、出处与例句
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恢国》:“匈奴时扰,遣将攘讨,获虏生口千万数。”
此句描述汉朝对匈奴的军事策略,通过派将领驱逐讨伐,俘获大量敌众。
三、字义分解
- 攘(rǎng)
- 本义:排除、抵御(如“攘敌”)。
- 引申义:抢夺、捋起衣袖(如“攘臂”)。
- 讨(tǎo)
- 本义:征伐(如“征讨”)。
- 引申义:索取、研究(如“研讨”)。
四、用法与语境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对外族或叛乱势力的军事行动(如、4、7的《论衡》引用)。
- 现代使用:已较少见,多出现在文言文研究或历史类文本中。
五、同义词与关联词
- 近义词:征讨、讨伐、驱除。
- 关联概念:军事策略、边疆防御(如汉代对匈奴的战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论衡》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挨揍暴骜并无二致不大离不文不武彩笔草跋错发倒持干戈倒赃帝迹惇懿犯颜苦谏负薪投璧瑰质还应会鞫灰戮浑灏混糅或时家火煎蹙兼肉狡竞嗟食酒螺鞙佩遽步卡差开譬开喻克当跨刀浪荡联魁流贬碌都绿蓑青笠眉月闵悼辗房牛拘贫乐铺保七覆棋客瀼瀼穰岁埽境慎墨时意侍子踏脚板铁牡望气网站瑕瑜巇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