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时 卫国 大夫 蘧瑗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后因以“蘧瑗知非”为不断迁善改过之典。 宋 苏轼 《次韵曹九章见赠》:“ 蘧瑗 知非我所师,流年已似手中蓍。”
(2).代指五十岁。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余自少 陆机 作赋之二年,至过 蘧瑗 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参见“ 蘧伯玉 ”。
“蘧瑗知非”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不断改过自新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瑗(蘧伯玉)在五十岁时,反思自己过去四十九年的过失,以此体现自我反省、修正错误的精神。后多用于形容人勇于自我批评、追求进步的态度。
代指五十岁
因蘧瑗“年五十而知非”的典故,该成语也被引申为五十岁的代称。例如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过蘧瑗知非之两岁”即指五十二岁。
典故背景
蘧瑗是春秋时期以德行著称的贤臣,据《淮南子·原道》记载,他善于每日反省自身,年五十时仍能察觉过往的不足,故被后世视为修身典范。
用法示例
部分资料(如)提出该成语强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判断事物”,可能与蘧瑗担任验尸官时严谨的作风相关,但此解释未见于主流典籍,需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
该成语核心含义为“自我反省”与“年龄代指”,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区分。如需更全面的文献考证,可参考《淮南子》《苏轼诗集》等古籍。
蘧瑗知非是一个词组,由两个汉字组成。蘧是植物的名字,瑗则是用玉做成的首饰。知是知道的意思,非表示不是。整个词组的意思是“蘧瑗并非”或“蘧和瑗都不是”,作为强调否定的表达方式。
蘧(qú)的部首是艸,拼音是qú,总共有11个笔画。瑗(yuàn)的部首是玉,拼音是yuàn,总共有14个笔画。
蘧瑗知非来源于古代《战国策·魏策四·王卬之诫》一文中的一句话:“吾闻蘧瑗之非十三,而知叔之非无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蘧和瑗的不是只有十三件,而知叔的不是并不多。”蘧瑗知非在这里表示的是强调事物的数量之多或程度之大。
蘧瑗知非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蘧的写法形似现代的“罒”字,旁边有两个小点,而瑗的写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籥”,下方有一个横折线,表示玉的材质。
例句:他说蘧瑗知非的事情有三十件。
相关组词:蘧衣、蘧笑、瑗带、瑗角等。
近义词:一点也不、毫不、决不等。
反义词:是、真、确实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