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伛偻,驼背。《庄子·大宗师》:“曲僂发背,上有五管。” 成玄英 疏:“傴僂曲腰,背骨发露。” 宋 洪迈 《夷坚甲志·窦道人》:“有老道人来,年八6*九十矣,鬢鬚皤然,曲僂丰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曲偻汉语 快速查询。
“曲偻”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曲”和“偻”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身体弯曲的样子”,多用于形容驼背、躬身或蜷缩的姿态,常见于古代文献及现代方言中。其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词义与构词分析
“曲”本义为弯曲、不直,“偻”指脊背弯曲,二者同义复用,强调身体形态的蜷缩。例如《汉语大词典》引《庄子·达生》“见痀偻者承蜩”的典故,描述驼背老人用竹竿粘蝉的动作,体现“曲偻”的动态特征。
古代文献用例
《庄子》中“痀偻承蜩”的寓言,通过“痀偻”(即“曲偻”)形容驼背者专注的状态,引申出“技艺精熟”的哲学含义(《庄子集释》)。《礼记·问丧》亦用“曲脊”描述哀痛时的身体反应,与“曲偻”词义相通。
方言与医学关联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记录“曲偻”在山东、河北等地口语中仍用于形容驼背,如“这老汉腰都曲偻了”。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将“背偻”归为肾虚症状之一,与“曲偻”的病理描述一致。
近义词辨析
《辞源》列举“伛偻”“痀偻”为同义词,但“伛偻”侧重胸背弯曲,“曲偻”更强调整体身形蜷缩。而“佝偻”现代多指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骼畸形,词义范围较窄。
文化内涵延伸
《仪礼·士相见礼》记载“鞠躬如也”的礼仪动作,郑玄注“鞠穷犹曲敛也”,可见“曲偻”在古代礼仪中亦含谦恭之意,与单纯描述病态体态存在语境差异。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庄子集释》(中华书局)、《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曲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ū lǚ(部分文献注音为 qǔ lǚ)。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身体弯曲、驼背的姿态,也可引申为形容人行为或态度不端正。例如《庄子·大宗师》中描述:“曲偻发背,上有五管”,成玄英注解为“伛偻曲腰,背骨发露”。
本义
指驼背的生理状态,如宋代洪迈《夷坚甲志·窦道人》记载:“老道人曲偻丰下”,形容年老道士弯腰驼背的模样。
引申义
用于批评姿态或行为不正直,如“曲偻逢迎”暗喻阿谀奉承、心术不正的表现。
古籍出处
最早见于道家经典《庄子》,后逐渐成为文学中刻画人物形体或品性的常用词。
现代汉语中,“曲偻”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成语或书面语出现,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题材描述,例如:“他曲偻着身子,步履蹒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庄子》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
白过巴马子半壁厢飙骇博文不落荚岑壑俦伴出口加工区春瑞春瘟奉奠佛头青盖冒刚卯钢七郎当工业气压寡合关系学国重姑苏台孤照滉瀁火箭雉尾炬嘉日絜矩惊羡口哨窥望廓张联亘龙睡緑营冥思民害没落摩沙目知眼见平圃瓶甖聘任嚬笑疲勩乾男千秋万世清安人纪三登筲箕始端史迁势业索隐行怪腾身屯泰微积分五花官诰乡宴渫黩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