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役的意思、赋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役的解释

(1).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中国 古代,赋初指兵赋。 春秋 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 秦 汉 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 明 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 清 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六韬·盈虚》:“其赋役也甚寡。”《新唐书·食货志二》:“国家赋役之法,曰租、曰调、曰庸。”《清史稿·食货志二》:“ 世祖 入 关 ,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赋役三年。”

(2).分配徭役。《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 西川 节度使 高駢 筑 成都 罗城,使僧 景仙 规度,周二十五里,悉召县令庀徒赋役,吏受百钱以上皆死。” 胡三省 注:“赋,布也;分布使之就役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赋役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中的复合概念,包含"赋"与"役"双重含义。《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赋税和徭役的合称",指国家向民众征收的财物与无偿征调的劳动力服务。该制度起源于周代"九赋九式"的财政管理体系,经秦汉发展为系统的国家治理手段。

从词源构成看,"赋"字从贝(财物)从武,《说文解字》释为"敛也",指国家强制征收的实物或货币税,具体包含田赋、户赋、口赋等类型;"役"字从彳从殳,《玉篇》释为"使也",特指官府强制征发的劳役,如修筑城池、运输粮草、戍边等军事差遣。唐代杜佑《通典·食货志》记载,秦汉时期"凡赋役之制,量地计丁",将土地与人丁作为征收依据。

在历史演变中,赋役制度呈现阶段性特征。汉代实行"三十税一"的田租制配合更卒、正卒、戍卒三种徭役;唐代推行租庸调制,允许以绢帛代役;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现赋役货币化改革;至清代摊丁入亩,最终将丁银并入田赋。这些变革反映了古代国家财政汲取方式的演进轨迹。

现代语境下,赋役概念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指代前现代社会的税收与劳务征发体系。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考释,其本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进行的产品分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特征,对古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代学者黄仁宇在《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强调,赋役制度作为传统中国的治理基石,深刻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赋役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财政与劳动力征调制度,其含义和演变过程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赋役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二、历史演变

  1. 先秦时期:赋初指兵赋(军事物资),春秋后期开始按田亩征收,赋税逐渐混合
  2. 秦汉时期:赋转为按户口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单独征发(如戍边、筑城)
  3. 明代改革:将徭役折银征收("一条鞭法"),开启赋役货币化进程
  4. 清代定型:丁税并入田赋,赋役成为田租专称,标志人丁税彻底转向财产税

三、具体内容

四、社会影响

过重的赋役常导致"民力凋残,户口减耗"(《清史稿》),成为历代农民起义的重要诱因。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赋役制度逐渐规范化。

注:更详细的历史案例可参考《资治通鉴》《明史·食货志》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报珠鄙家并当并迭炳朗鉢塞莫承差黨徒大雨如注堞口饿狼二道二司奉命唯谨頫领膏子寒肃贺跋支黑白片花镊峘岳猾竖坚利謇然角斗士娇纵结草衔环节哭景胜畿要镌级局步蹶失开山祖客观刻烛赉锡潋灧连枝共冢离涣流言惑众龙飞凤舞蛮酋每人辟公辟寒钗劈拉秋标裘带羣灵少广书箧讨惹厌特技摄影田主踢气毬嵞山五塥掀风鼓浪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