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役的意思、赋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役的解释

(1).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中国 古代,赋初指兵赋。 春秋 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 秦 汉 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 明 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 清 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六韬·盈虚》:“其赋役也甚寡。”《新唐书·食货志二》:“国家赋役之法,曰租、曰调、曰庸。”《清史稿·食货志二》:“ 世祖 入 关 ,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赋役三年。”

(2).分配徭役。《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 西川 节度使 高駢 筑 成都 罗城,使僧 景仙 规度,周二十五里,悉召县令庀徒赋役,吏受百钱以上皆死。” 胡三省 注:“赋,布也;分布使之就役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赋役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财政与劳动力征调制度,其含义和演变过程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

赋役是"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二、历史演变

  1. 先秦时期:赋初指兵赋(军事物资),春秋后期开始按田亩征收,赋税逐渐混合
  2. 秦汉时期:赋转为按户口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单独征发(如戍边、筑城)
  3. 明代改革:将徭役折银征收("一条鞭法"),开启赋役货币化进程
  4. 清代定型:丁税并入田赋,赋役成为田租专称,标志人丁税彻底转向财产税

三、具体内容

四、社会影响

过重的赋役常导致"民力凋残,户口减耗"(《清史稿》),成为历代农民起义的重要诱因。明代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赋役制度逐渐规范化。

注:更详细的历史案例可参考《资治通鉴》《明史·食货志》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赋役”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为向他人征收劳役或税赋。下面我为你详细介绍相关信息。 部首和笔画:赋役的部首是贝(贝字旁),总共有9画。 来源:赋役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中,用来形容古代国家对百姓征收劳力或征税的行为。在古代,赋役是一种行政手段,被用来维持国家运转和开展公共事务。 繁体字:赋役的繁体字为賦役。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写法会有一些变体,但赋役常见的古代写法为负役。 例句:古代的贵族或者中央政府常常向百姓赋役,以收取税款或强制劳动。 组词:赋税、赋役制度、苛赋重役 近义词:赋税、赋课 反义词:赦免、解除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