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因生活所迫,把妻子儿女卖给别人。《南齐书·良政传·虞愿》:“ 愿 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罪高佛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每见贪酷小人,惟利是图,不过使这几家治下百姓,卖儿贴妇,充其囊橐。” 清 黄遵宪 《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卖儿贴妇竭膏血,一塔岂有功德缘!”
“卖儿贴妇”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指因生活贫困所迫,被迫出卖子女或妻子以换取钱财。该成语带有强烈贬义,常用来形容极端贫困或苛政导致的人伦悲剧。
2. 发音与结构
3. 历史典故与出处
最早见于《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原文提到南齐皇帝大兴土木建寺庙时,虞愿谏言:“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哭哀愍。” 清代黄遵宪在《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中也有引用:“卖儿贴妇竭膏血,一塔岂有功德缘!”
4. 用法特点
5. 常见误解辨析
需注意该成语并非字面“卖儿子、贴补妻子”,而是泛指因贫困被迫出卖家庭成员,不特指性别角色(将“贴妇”解释为“男人不顾家庭”存在偏差,实际成语中“贴”意为抵押、变卖)。
"卖儿贴妇"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而背离亲情道义,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
"卖儿贴妇"这个词由三个字组成,其中: - "卖"字的部首是"卩",它包含了四个笔画; - "儿"字的部首是"儿",它包含了二十七个笔画; - "贴"字的部首是"贝",它包含了四个笔画; - "妇"字的部首是"女",它包含了三个笔画。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乐器三》篇中。在古代社会,卖儿贴妇是一种违背伦理道德、毁人家庭、不顾人情的行为,因而被用来形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卖儿贴妇"的写法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卖儿贴妇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卖儿贴妇,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
卖弄、卖力、儿童、贴近、贴心、贴子、妇女、妇科
不择手段、见利忘义、利欲熏心
亲情厚道、仁义道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