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滞的意思、逋滞的详细解释
逋滞的解释
(1).积压不流通。 晋 陆云 《答车茂安书》:“官无逋滞之穀,民无饥乏之虑。”
(2).指拖欠的赋税。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上藉其实,俾统於 洪 ;逋滞攸除,姦讹革风。”
词语分解
- 逋的解释 逋 ū 逃亡:逋逃。逋迁。逋荡。 拖欠:逋负。逋租。逋债。 拖延:逋留(逗留)。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滞的解释 滞 (滯) ì 凝积,不流通,不灵活:停滞。滞留。滞销。滞空。呆滞。滞产(产妇临产后总产程超过小时者)。滞针。滞下(痢疾的古称)。 遗落:“此有滞穗”。 畅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逋滞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逋”和“滞”二字组成,需分释其本义与合成后的引申义:
一、单字释义
-
逋(bū)
- 本义:逃亡,躲避。《说文解字》释为“亡也”,如“逋逃”(逃亡的罪人)。
- 引申义:拖欠、拖延,如“逋租”(拖欠租税)。《康熙字典》引《广韵》注:“逋,悬也”,指悬而未决之事。
来源:《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
滞(zhì)
- 本义:水流不畅,引申为积压、不流通。《说文解字》释为“凝也”。
- 引申义:延迟、积压,如“滞货”(积压的货物)。
来源:《说文解字》
二、合成词“逋滞”释义
“逋滞”指因拖延或积压导致的悬而未决状态,多用于以下两类语境:
- 经济领域:指赋税、债务等拖欠未缴。
- 例:《唐律疏议·户婚》载“诸部内输课税之物,违期不充者,以十分论,一分笞四十……此谓‘逋滞’”。
来源:《唐律疏议》
- 行政文书:指公文、案件积压未办。
- 例:《宋史·职官志》提及地方官考绩标准之一为“无逋滞讼牒”,即无积压案件。
来源:《宋史》
三、古籍用例佐证
- 《后汉书·刘般传》:
“郡国频遇灾害……而仓廪空虚,吏民逋滞。”
(注:此处指因灾害导致赋税拖欠积压。)
- 《南齐书·武帝纪》:
“狱讼逋滞,皆令亲览,勿委胥吏。”
(注:强调皇帝需亲自处理积压案件。)
四、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古语词,现代汉语极少使用,仅见于研究文献或特定成语(如“逋慢滞积”)。其核心语义可概括为“因拖延导致的积压状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引用文献来源:
- 《说文解字》(汉·许慎)
- 《康熙字典》(清·张玉书等编)
-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
- 《宋史》(元·脱脱等撰)
-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
网络扩展解释
“逋滞”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bū zh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
积压不流通
指事物(如物资、文书等)因停滞而未能及时处理或流通。
例句:晋代陆云《答车茂安书》提到“官无逋滞之穀”,意为官府没有积压的粮食。
-
拖欠的赋税
特指未按时缴纳的税款或债务。
例句:唐代韩愈在碑铭中写道“逋滞攸除”,指清理积欠的赋税。
二、单字解析
- 逋(bū)
本义为逃亡,引申为拖欠(如“逋债”)、拖延(如“逋留”)。
- 滞(zhì)
指停滞、不流通(如“滞销”),或遗留未处理的事物(如“滞穗”)。
三、使用场景
- 经济领域:描述货物积压(如“逋滞之穀”)或财政拖欠(如“逋滞赋税”)。
- 文学与历史文献:多见于古代公文、书信,反映社会管理问题。
参考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汉语大词典》或古文注解(如陆云、韩愈相关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宝髻便音鸊鹈剑层壁秤薪量水池北偶谈踟跦闯祸当权派蹈据玎琅东牀之选讹作燔丧讽刺纷红骇緑分烟析生妇妖格碍乖气寒暑假横秽红裳宏富护铃魂意江势角泽节峻街头女人硍硃愦愦焜照厉俗鲁两生冒没捻土为香暖烟裒多益寡清概亲冒矢石入门散袒三乡诗上体上下同欲生理刷剌剌霜翰碎义痰厥陶令宅头风吐车茵颓意土祇伪命诬陷弦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