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伪命的意思、伪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伪命的解释

(1).指僭伪政权的命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张邦昌 伪赦至,﹝ 贾公望 ﹞率郡官哭於 天庆观 圣祖殿 ,而焚其赦书伪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祀典》:“修撰 姚淶 ,给事中 陈棐 辈窥知上意,疏请帝王庙削 元世祖 之祀,又追论故 诚意伯 刘基 ,曾受胡 元 伪命,故力为拥护,致污庙祀,非出我 太祖 深意。上嘉而允之。” 章炳麟 《谢本师》:“昔 戴 君与 全绍衣 并污伪命,先生亦授职为伪编修。”

(2).假传的命令。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召太真》:“心耿耿,愁见锋生内屏。一扎天书传外境,祗恐称伪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伪命(wěi mìng)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虚假的政令或命令”,多指非正统政权或篡权者发布的、缺乏合法性的指令。这一词汇具有明确的历史文化属性,常出现在古代政治语境中。

一、字义解析

从构词看,“伪”指虚假、非正统,如《说文解字》释“伪”为“诈也”,强调人为制造的虚假性;“命”则指政令或天命,如《尔雅》载“命,令也”,突显其权威性来源。二字组合后,词义重心落在对命令合法性的否定上。

二、历史语境中的运用

该词多见于史书对非正统政权的批判,如《资治通鉴》记载五代时期后晋政权“受契丹伪命,称臣割地”,此处“伪命”特指契丹册封的非法诏令。宋代文献亦用“伪命官”指代投降金国的官员,体现儒家正统观对政权合法性的严格界定。

三、现代语义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伪命”可引申为任何缺乏正当性的指令,例如学术领域批判“伪命题”时,会借该词强调理论根基的虚假性。这种用法延续了古代语义中对“合法性缺失”的核心判断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伪命”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主要角度解析,综合了历史文献和现代词典的解释:

  1. 僭伪政权的非法命令
    指不被正统认可的政权所发布的命令。例如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张邦昌建立伪政权时发布的赦令被称为“伪命”,地方官员甚至焚烧其赦书以示抵制。

  2. 伪造或假传的命令
    强调命令本身的虚假性,可能是个人或团体擅自伪造的指令。明代朱鼎在《玉镜台记》中提到“伪命”可能涉及假传圣旨等行为。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宝糖漕庾策简螭绶搓板打包僧蹈敌二拍耳檐儿分务附翼攀鳞固有振动好戴高帽豪叫阖座划拳壶柑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简亵解悬羁客金花夫人尽气禁体谨行俭用记问隽功理值逻衞鲁文在手緑依依谩书迷背敏辨鸣駝没乱死殴捶偏人平空扑蝴蝶蕲笛情迷亲吻秋搜群饮深港通笙管乐诗锦驶流狩取説话人烁玉流金姝艳铜马托命王内卫畿无赐庠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