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削减有余以补不足。《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朱熹 本义:“裒多益寡,所以称物之宜而平其施,损高增卑以趣於平,亦谦之意也。”《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上》:“若有发调,县宰集乡邑三老计貲定课,裒多益寡,九品混通,不得纵富督贫,避强侵弱。”《三国演义》第一○六回:“今青蝇臭恶而集焉。位峻者颠,可不惧乎?愿君侯裒多益寡,非礼勿履,然后三公可至,青蝇可驱也。” 郭沫若 《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这分明是一种直线式的折半主义,处己贵不刚不柔,称物是裒多益寡。”亦作“ 裒多增寡 ”。 宋 陈亮 《赠楼应元序》:“夫一有一无,天之所为也。裒多增寡,人道之所以成乎天也。”亦省作“ 裒益 ”。《旧唐书·王智兴传》:“自是 智兴 务积财贿,以赂权势,贾其声誉,用度不足,税 泗口 以裒益之。”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转输有远近,脚费有多寡,将裒益之使平乎?抑随其地而任其轻重乎?”
“裒多益寡”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póu duō yì guǎ,其核心含义是通过调整多余与不足来实现平衡。以下是详细解释:
管理者需懂得裒多益寡,将部门冗余资源调配至紧缺环节,提升整体效率。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周易》原文或《三国演义》相关章节(来源综合自)。
裒多益寡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取之有余,给予不足。它由裒(póu)、多(duō)、益(yì)和寡(guǎ)四个字组成。
裒的部首是衣,总共有五画;多的部首是夕,总共有6画;益的部首是皿,总共有10画;寡的部首是宀,总共有8画。
这个成语来自于《论语·子罕第十四》:“让己之多益于人,而后求他人之少益于己,盖不亦惑乎?”它形容一个人总是把自己多余的东西给予他人,却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很少。
繁体字中,裒多益寡分别写作裱多益寡。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裒的写法是缺口旁的“丩”,多的写法是叠字旁的“夛”,益的写法是一个装满粥的器皿,寡的写法是顶部有点的“有”。
这个成语的例句可以是:“他总是裒多益寡,为他人着想,但却无人关心他的需求。”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不求回报地给予他人,但却少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与裒多益寡相关的组词有裒负、多裕、益处、寡人等。近义词可以是施与雅量,反义词可以是逆向自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