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子名。《艺文类聚》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鶩角黍。”
“鹜角黍”是一个古代词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鹜角黍”指一种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其名称来源于晋代周处《风土记》中的记载:“仲夏端五,烹鹜角黍。” 这里的“角黍”即粽子,因用菰叶(或箬叶、芦苇叶)包裹黍米成牛角状而得名,而“鹜”可能指烹制方式或添加的食材(如野鸭肉),但具体关联尚存争议。
“角黍”在古籍中也被用作品德高尚的象征(如正直如角、纯净如黍),但此义项与“鹜角黍”无直接关联。
“鹜角黍”是古代粽子的一种名称,体现了端午节饮食文化,其具体成分和名称来源仍需结合更多史料考证。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风土记》《艺文类聚》等文献。
《鹜角黍》意为鸭子嘴形的黍(一种粟)。
鹜: 丿一丶
角: 角
黍: 黍
《鹜角黍》源自《诗经·小雅·甫田之什》的《东方未明》一篇。全文描写了黍稷丰收时节的美好景象,其中提到了“鹜角黍”,用以形容黍米的美观。
鶩角黍
古代《鹜角黍》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大差异。
1. 这碗鹜角黍饭香味扑鼻。
2. 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名贵的鹜角黍文物。
1. 鹜头: 鸭子的头部形状。
2. 黍稷: 黍和稷,指作主食的稻谷和粟。
3. 黍米: 黍的籽实,可做食物。
黍: 米黍、黍种、秫黍。
角: 球、坑、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