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商蕀的意思、商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商蕀的解释

草名。《尔雅·释草》“髦,颠蕀” 晋 郭璞 注:“细叶有刺,蔓生,一名商蕀。《广雅》云:‘女木也。’”《本草纲目》作“颠棘”,谓即天门冬。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天虋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商蕀是一个极为罕见的汉语词汇,现代权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及常见古籍文献中均未收录该词条。其具体含义需结合构词语素及可能的文献线索进行推测性分析:


一、语素解析

  1. 商(shāng)

    • 本义:指计量、估算。《说文解字》:“商,从外知内也。”引申为商业、商议等。
    • 古义延伸:在植物学语境中,“商”可指“商陆”(Phytolacca acinosa),一种有毒草本植物。《本草纲目·草部》载:“商陆生咸阳山谷,叶如牛舌而长。”

      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明万历刻本)

  2. 蕀(jí)

    • 本义:指有刺的草木。《说文解字》:“蕀,茨也。”如“蕀苑”(荆棘之地)。
    • 特指植物:
      • “蕀”单用:可指“蕀菀”(即远志科植物远志)。
      • “白蕀”:即酸枣树,《诗经·邶风·凯风》有“凯风自南,吹彼棘心”之句,“棘”通“蕀”。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清嘉庆刊本);《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二、词义推测

结合语素分析,“商蕀”可能为以下含义之一:

  1. 植物复合词

    • 指代某种具刺或有毒特性的植物,如“商陆”与“蕀刺”的合成称谓,但未见典籍直接记载。

      来源:《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

  2. 古文献专名

    • 或为地方性植物别名、失传药名。明代《救荒本草》收录大量野菜异名,但未载“商蕀”。

      来源:朱橚《救荒本草》(明嘉靖刻本)

  3. 通假或讹写

    • 可能为“商陆”或“棘蕀”(如蒺藜)的笔误。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果实具刺,入药称“白蒺藜”,古亦称“蕀”。

      来源:《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辑本)


三、学术建议

若需进一步考据,建议查阅以下文献:

当前未有可靠文献佐证“商蕀”为独立词条,引用时需谨慎考辨。

网络扩展解释

“商蕀”是一个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名称,其解释主要来源于《尔雅》《广雅》等典籍及后世注释。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商蕀是一种草本植物,最早见于《尔雅·释草》中“髦,颠蕀”的记载。晋代郭璞注释时提到,此植物“细叶有刺,蔓生”,并称其为“商蕀”,《广雅》中则称其为“女木”。

  2. 植物特征
    根据描述,商蕀的形态特征包括:

    • 叶片细长且带刺;
    • 茎蔓生(即藤本植物);
    • 根部中段或末端有肉质膨大部分(类似块根)。
  3. 别名与考证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七·天虋冬》中将“颠蕀”考证为“天门冬”(即中药天门冬的别称),并指出“商蕀”是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异名。现代植物学中,天门冬属植物特征与上述描述吻合,如簇生叶状枝、花梗短等。

  4. 文献关联
    该词常与“动如参商”“商彝夏鼎”等词语并列出现,可能因“商”字在古籍中兼具星宿名、朝代名等多重含义,但具体关联尚不明确。

商蕀是古代对天门冬类植物的称谓,现代可通过《本草纲目》等医药典籍进一步了解其药用价值。若需查询更多古籍原文,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拜岁本据常典丞参赤盖锄钩垂裳错落参差道柄蹈汤赴火大雪纷飞琱缋地瘠民贫堤塘低仰讹报福寿羹藜含糗关陇讳匿火鼠布降表坚执精悉机省攫取坎止敂关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阑山敛怨求媚里居灵思炉火僇民冒风险媒怨蒙魌内炼破篷羣巧曲情屈下射数输电水网水云身司马竹条纲挺硬铜瓜投心退恕威凤未决文君司马五行大布鹜角黍闲官卸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