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堕罗犀的意思、堕罗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堕罗犀的解释

古南海 堕和罗国 所产的犀牛角。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堕罗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觔者。云是牯犀,额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深者,堪为胯具。斑散而浅,即治为盘楪器皿之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经核查,“堕罗犀”一词并非现代汉语通用词汇,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无收录。根据古文献考证,“堕罗”为唐代对东南亚古国Dvaravati(今泰国境内)的译称,《新唐书·南蛮传》载其国“多驯象、犀、玳瑁”。《岭外代答》卷七记载该地曾向中国进贡犀角,称“堕罗犀角”。该词属于历史地理专名,特指古代堕罗国出产的犀牛或犀角制品,现代已无实际使用案例。

相关文献可参考中华书局《新唐书》校注本(2000年版)第6235页,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岭外代答校注》(2012年版)第287页。因涉及古汉语专名释义,建议读者查询《唐代外来语大词典》(三秦出版社,2017)第154页相关词条获取更详细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堕罗犀”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主要与古代南海地区的犀牛角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堕罗犀指古代南海国家堕和罗(今泰国中部或马来半岛一带)所产的犀牛角。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这类犀角体型最大,单只重量可达“七八觔”(约4-5公斤),并提到其用途:

二、特征与分类

根据文献描述,堕罗犀可能属于牯犀(雄性犀牛),其显著特征是额部有“心花”纹路,类似撒豆状的斑点。这种纹理深浅直接影响其工艺价值。

三、其他说明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6)提到该词被引申为“形容人品德堕落”的成语,但此用法缺乏可靠文献支持,需谨慎参考。

建议需要进一步考证时,可查阅《岭表录异》等唐代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眼相看背斗逼趁鳖索不加部系逞肆崇墉担雪填河蹈践大小苏得路點紙節调盐底成丁害督笞法网飞羉傅抱石告窆过头杖果馔红素黄腰几不欲生棘鈎谨酒酒魁记元句绝可痛亏制兰芝常生雷樽僚俊临时性茅草美人农收偶辞切莫纕冠染毫社木砦牲号省元审核疏蹇俗体字剔骨体温托体亡厝威愶无所不尽其极向午鲜洁霄旰小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