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缺衽。 汉 刘向 《说苑·杂言》:“宫成缺隅,衣成缺裾。”
“缺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指“缺衽”,即衣服的衣襟有缺失或破损。其中“裾”指衣服的大襟或前后部分(),因此“缺裾”字面意为衣襟不完整。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杂言》:“宫成缺隅,衣成缺裾。”。此句以建筑缺角和衣襟缺失为喻,表达事物难以达到绝对完美的哲理。
用法与语境
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其近义词为“缺衽”,反义词暂无明确记载()。
扩展说明
从构词角度看,“缺裾”由“缺”(缺失)与“裾”(衣襟)组合而成,体现了汉语中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概念的构词特点。类似表达如“缺憾”“缺陷”等,均以“缺”为核心语素。
《缺裾》指的是衣衫破烂不堪的样子。这个词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缺(quē)和裾(jū)。
「缺」字的部首是「缶」,总共有七笔;「裾」字的部首是「衣」,总共有十三笔。
《缺裾》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记录在《淮南子·人间训》中。它形容一个人的衣服破烂不堪,象征着贫穷和困苦。
《缺裾》的繁体字是「缺褶」。
在古代,「缺裾」通常写作「缺褶」。在繁体字中,「裾」的部分「居」使用「舉」,顶部使用「龰」,而「缺」的部分「缶」则没有白色的横线。
1. 他生活贫困,衣着破烂不堪,整个人就像是个缺裾的乞丐。
2. 那位流浪汉身上的衣物已经缺裾不堪,让人看了心生怜悯。
3. 面对冷风,她裹紧了身上的缺裾,继续前行。
缺乏、缺衣少食、缺少、缺点、裾边、裾袖。
破烂、破败、破旧、破碎、破裂。
华丽、富裕、光鲜、完整、完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