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雀与雁。 汉 扬雄 《太玄·礼》:“次四,孔鴈之仪,利用登于阶。” 范望 注:“四为毛类,故称孔鴈。孔鸟之知礼也,正取二鸟为諭者,言其行则有仪,飞则有次,动不失法,故利登于阶也。”
“孔鴈”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需结合文献来源分析:
本义:孔雀与雁的组合
根据汉代扬雄《太玄·礼》的记载,“孔鴈”指孔雀和雁两种鸟类,象征礼仪与秩序。范望注解中提到,这两种鸟“行有仪,飞有次,动不失法”,常被用来比喻行为合乎规范。
引申义:团结互助的象征
现代解释中,“孔鴈”被引申为类似大雁的协作精神,强调群体中互相支持、轮换领导的行为模式。这一解释可能源于大雁迁徙时的队列特性,但需注意此说法未见于古籍,更多是现代语境下的扩展。
注意:两种解释来源不同,前者出自汉代文献,后者为现代词典的补充释义。若用于学术研究,建议优先参考古籍原意;若用于比喻或日常表达,可结合引申义灵活使用。
孔鴈是一个表示优秀学生、才华横溢之意的成语。它的拆分部首是“子”和“句”,总共有14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孔子家语》一书中。在繁体字中,孔鴈的写法为「孔雁」。
在古代,孔鴈这个词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它包含了孔字的原始形式「彳」和鴈字的原始形式「卦」。这种写法常常出现在古代的文献和碑文中,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使用孔鴈的例句:
1. 他在学术方面是一只孔鴈,成绩优异。
2. 这位学生才思敏捷,真是一只孔鴈般的存在。
一些与孔鴈相关的组词有:
1. 孔雀:形容优美、骄傲的女子。
2. 孔融:指智慧出众、文武兼备的人才。
3. 孔学:指儒家学派的学问,也可以表示学识渊博。
与孔鴈意思相近的词有:才子、天才、秀才。
与孔鴈意思相反的词有:草鹿、野鸭、庸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