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损害事物的根基。《人民日报》1959.10.12:“在采集和充分利用野生植物原料的时候,必须保护野生植物的生机,使之能够继续繁殖,不要枯木竭源。”
"枯本竭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过度消耗事物的根本与基础,导致资源断绝、发展停滞。该成语由"枯本"与"竭源"两个动宾结构组成:"枯"即干涸、衰败,"本"指植物根系,引申为基础;"竭"为尽、完,"源"即水流发端处,象征事物的根源。两者叠加形成递进式比喻,强调对事物根基的双重破坏。
在语义层面,该成语既可用于具象场景,如《农政全书》所述"斩木为薪则林枯,截流取饮则源竭"(来源:北京大学《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描述生态破坏;更常用于抽象比喻,如清代文献《治河策》中"课税若涸泽而渔,乃枯本竭源之政"(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成语考释辞典》),批判忽视可持续发展政策。
现代汉语使用中,"枯本竭源"多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相关联。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术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违反自然规律的资源开发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构成反义关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料库)。该成语的警示意义在当代仍具有现实价值,常用于强调维护系统根基的重要性。
“枯本竭源”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释义
该成语指“损害事物的根基”。其中,“枯”意为使枯死,“本”指根本,“竭”为竭尽,“源”即源头,整体强调对事物基础或根源的破坏。
出处与语境
该词最早见于1959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的表述:“必须保护野生植物的生机,使之能够继续繁殖,不要枯本竭源。”,体现了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警示。
语法与结构
属于联合式成语,通常作谓语或宾语,含贬义。例如:“过度开发会枯本竭源,最终导致生态崩溃。”
近义词
与“斩尽杀绝”意义相近,均含彻底破坏之意,但“枯本竭源”更侧重对根基的损害。
应用与警示
常用于批评短视行为,如环境破坏、资源滥用等场景,强调维护事物长期发展的必要性。
总结来看,这一成语通过生动的比喻,呼吁在行动中注重保护根本,避免因急功近利而引发不可逆的后果。
碍难八秩飙焰笔快豳籥不吝赐教厕牀辰刻帝娥端凝独占鼇头耳坠繁文末节肥钝蜚扬哥斯达黎加瑰材还望黑面郎家蚊极光寄居官羁离经程旧望计献顂体两角丱良商量体温例假乱哄泥金匿空排撆凭由勤难全养散败善恶赡养深邈肆意讼曲俗材沓杂天姥铁丝箭推次推敲网开三面晚炬卫道士无功而禄汙膺献纳使跣足邂逅相逢吸哩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