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负性的意思、电负性的详细解释
电负性的解释
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对成键电子的吸引能力。电负性越大,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如在氯6*化6*氢分子中,氯原子的电负性比氢原子大,故成键的电子对略偏向氯原子的一方。
词语分解
- 电的解释 电 (電) à 物理学现象,可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获得的一种能,用以使灯发光、机械转动等:电力。电能。电热。电台。 阴雨天,空中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光:闪电。雷电。 指电报:通电。贺电。 指打电报:电邀。电汇。电告。 遭受电流打击:电了我一下。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 负性的解释 .禀性。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 临江 髯参军 ,负性何贞烈。”.具有个性。《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人生在世,含情负性,岂同草木无知?”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电负性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电负性(Electronegativity)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对能力的相对强弱。这一术语在汉语词典中通常定义为:
电负性:指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电负性越大,原子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核心内涵解析
-
物理意义
电负性量化了原子在化学键中争夺共享电子的倾向。例如,氟原子(电负性最高,为4.0)与氢原子成键时,电子对会强烈偏向氟原子,形成极性共价键。该概念由化学家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首次系统提出,成为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基础之一 。
-
衡量标准与规律
- 鲍林标度:最常用的电负性标度,以氟为4.0作为参照基准。
- 周期性规律:同一周期从左至右电负性递增(如C: 2.5 → N: 3.0 → O: 3.5);同一主族从上至下递减(如F: 4.0 > Cl: 3.0 > Br: 2.8)。
- 金属元素电负性多低于2.0(如Na: 0.9),非金属元素则高于2.0(如S: 2.5)。
-
应用价值
- 预测键型:两原子电负性差 >1.7 时倾向于形成离子键(如NaCl),<1.7 时为极性共价键(如HCl)。
- 判断反应活性:电负性差异驱动亲电/亲核反应,例如羧酸中氧原子(高电负性)吸引电子使羟基氢易电离。
- 解释分子极性:水分子因氧氢电负性差(1.4)而呈现强极性,影响其溶解性与沸点。
权威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术语定义参考
- 鲍林, L. 《化学键的本质》.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理论起源
- 周公度. 《化学辞典》.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周期性规律
- 中国化学会. 《无机化学命名原则》. 科学出版社, 2017. 键型判定标准
注:以上链接为示例性来源,实际引用需确保链接有效性与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电负性是化学中描述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能力的核心概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提出背景
电负性由莱纳斯·鲍林于1932年提出,用于量化原子在形成化学键时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电负性越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例如氟(F)是电负性最大的元素(3.98),而钫(Fr)最小(0.7)。
2.周期性规律
- 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有效核电荷增加,电负性逐渐增大(如C < N < O < F)。
- 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电负性逐渐减小(如F > Cl > Br > I)。
- 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变化无明显规律。
3.应用与意义
- 判断化学键类型:电负性差较大的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如NaCl),差值较小的形成共价键(如H₂O)。
- 预测分子极性:电负性差异导致电子对偏移,形成极性分子(如HCl中Cl吸引电子更强)。
4.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 非金属性:侧重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而电负性强调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方向。
- 电离能:电离能是孤立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电负性则基于分子体系中的成键环境。
5.标度与测量
鲍林标度是最常用的电负性标准,综合考虑了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其他标度(如马利肯、阿莱-罗周)侧重不同理论,但应用较少。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元素的电负性数值或化学键分析案例,可参考化学教材或权威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
薆薆哀苦八辅薄器毕罢冰解的破不言而信待查打头风點砌饤座恩接防城库饭煤風德凤绣乖致古吉拉特人海水温度贺囊怀利恢毅皎晶晶胶片鞿镳界方金谷疾战悃忱亮詧邈以山河沐肿孽孙宁野袍茧披猖披堆钱镪乞募三令节筛渣邵杜説结痰喘潭瀹讨伐腾霜骢贴板亭戍通航铜龠尺推谦外倾委然煨炙文恶向火乞儿显艳鞋踪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