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用的酒器和食器。亦借指祭祀。《梁书·元帝纪》:“况郊祀配天,罍篚礼旷,斋宫清庙,匏竹不陈……岂可久稽众议,有旷彝则!”
“罍篚”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用于祭祀或宴会场景,具体解释如下:
《梁书·元帝纪》记载:“郊祀配天,罍篚礼旷”,指祭祀天地时因缺少罍、篚等礼器导致礼仪不完整,可见其象征意义。
由于当前可考资料有限(仅见《梁书》及网络释义),建议结合《周礼》《仪礼》等典籍进一步考证其具体形制与使用场景。
《罍篚》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思是酒杯和酒器。
《罍篚》的部首是网(⺲)和竹(⺮)。
《罍篚》共有11个笔画。
《罍篚》一词源于古代的《尔雅》辞书,是由古人创造的用于描述酒杯和酒器的词语。在繁体中,该词的写法为罍(lén)和篚(fēi)。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罍篚》的古时候写法为罍不所(lén bù suǒ)。
1. 这是酒店中的一对精美罍篚。
2. 这件古代的罍篚文化价值很高。
1. 酒罍
2. 酒器
1. 酒盅
2. 酒杯
3. 酒壶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