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罗汉床的意思、罗汉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罗汉床的解释

一种睡榻。只容一人,故又名“独睡”。常用作坐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罗汉床是中国传统家具的经典形制,兼具坐卧功能的矮榻类器具。其名称源自佛教文化中"罗汉"的意象,既指代修行者坐禅的实用功能,也暗含器物造型的宗教意蕴。

从形制特征看,罗汉床由三面围子与矩形榻面构成,围板多采用直棂式或雕花板式结构,榻面下接鼓腿膨牙或马蹄腿足。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黄花梨罗汉床(编号J01378)显示,标准尺寸约200×100×48厘米,围子高度在20-30厘米之间,符合人体倚靠需求。

功能演变方面,宋代《营造法式》记载其最初为禅僧坐具,明清时期发展为厅堂待客的陈设器具。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指出,明代罗汉床常与炕桌配套使用,清代则盛行在围板上雕刻吉祥纹样,反映社会审美变迁。

文化内涵层面,罗汉床承载着"坐如钟"的礼仪规范,《长物志》载其"宜设佛堂净室,供清谈雅集"。围子三面合围的造型,既符合儒家"中正"思想,又暗合佛教"三宝"教义,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以下是关于“罗汉床”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罗汉床是中国古代传统家具,兼具卧具与坐具功能,三面围屏、不带顶架,左右和后方有矮围板。其名称来源众说纷纭,主流观点认为与其造型相关:有束腰且牙条中部宽大、曲线弧度突出,形似“罗汉肚皮”。

二、名称由来(四种说法)

  1. 形态说:因腿部外扩的曲线形似寺庙中的大肚罗汉,故称“罗汉床”。
  2. 用途说:早期为寺庙方丈或高僧白天打坐、夜晚休息所用,因僧人尊称“罗汉”而得名。
  3. 演变说:由汉代坐具“榻”演变而来,明清时期成为待客家具,又称“弥勒榻”。
  4. 等级说:古代普通僧人睡通铺,只有身份高者独用此床,故以“罗汉”代指地位。

三、功能与使用场景

  1. 小憩与待客:古代区分“大睡”(夜晚正式睡眠)和“小睡”(午休),罗汉床用于小睡,也可待客,被视为礼仪场合的高规格坐具。
  2. 空间摆放:多置于客厅、书斋,中间设几案、两侧铺坐垫,兼具实用性与庄重感。

四、结构与分类

五、历史与文化地位

罗汉床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明清,被家具研究专家王世襄誉为“最理想的卧具”。它不仅是实用家具,更承载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尤其在待客时体现尊卑秩序。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来源:汉典、MAIGOO知识、搜狗百科等。

别人正在浏览...

百禄百乳彝罢遣陈寔遗盗痴人说梦俶倘贷借骀它凋逝断发文身范先凡韵负刺功课古钱轰轰锵锵或然交和郊见久道酒柜季胁居心莫测刻薄寡恩羸悴楞子另外刘陆镂楶乱纷纷赂贿率顺马头人密筵某屏内教坊蹑蹺担簦漂蚁晴日情障求采泉货覰边然已热核反应山臊生来死去时乐鸟十四楼水粒鼠迹狐踪黍黏子随机存取存储器条田同响微察秋毫伪君子武落枭鸱孝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