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疏的意思、拟疏的详细解释
拟疏的解释
奏疏的草稿。《花月痕》第四六回:“我略瞧两篇拟疏,一是请裁汰……一是请罢废。”
词语分解
- 拟的解释 拟 (擬) ǐ 打算:拟去信联系。拟议。 初步设计编制或起草:拟定(.起草制定;.揣测断定)。拟订。草拟。 仿照:拟古之作。拟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疏的解释 疏 ū 去掉阻塞使通畅:疏导。疏通。疏浚。疏解(?)。 分散:疏散。仗义疏财。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亲密,关系远
专业解析
拟疏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拟”和“疏”两个字组成,需分别解析其含义再综合理解:
-
拟(擬):
- 基本义:起草、草拟,指初步撰写或设计文稿、计划等。如“拟稿”“拟方案”。
- 引申义:打算、计划(如“拟于下周出发”);模仿、仿照(如“拟古”);相比、类似(如“无可比拟”)。在“拟疏”中,主要取“起草、草拟”之意。
-
疏:
- 基本义(文书类):指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意见或进行劝谏的奏章、奏议。这是“拟疏”中“疏”的核心含义。如“上疏”“奏疏”。
- 其他常见义:疏通、清除阻塞(如“疏通”);分散、使从密变稀(如“疏散”“稀疏”);粗疏、不周密(如“疏忽”);注释、解释(如“注疏”)。这些含义在“拟疏”中不适用。
综合释义“拟疏”:
- 核心含义:指起草、草拟奏章(奏疏)。具体来说,就是臣子或官员在向皇帝(或上级)陈述政见、提出建议、汇报情况、劝谏得失之前,撰写奏章文稿的过程。
- 词性:通常作动词性短语使用(意为“起草奏疏”),也可名词化指代“起草奏疏”这一行为或所起草的奏疏文稿本身。
- 语境特点:该词带有明显的古代公文色彩,尤其与封建时代的君臣奏对制度密切相关。使用时多强调文书起草的正式性、目的性(进谏、议事)和对象(君主或最高权威)。
- 现代延伸: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不再有向皇帝上奏的制度,但“拟疏”一词有时会被引申或仿古地用于指代起草重要的、正式的、向上级或权威机构提出的书面意见、建议或报告,强调其郑重其事和条陈性质。
权威参考与例证:
- 《汉语大词典》 对“拟”的解释包含“起草;撰写”,对“疏”的解释包含“奏章;奏议”。其释义“拟疏”即“起草奏章”符合词典学规范。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疏”作为奏议文体在汉代已成熟,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均为名篇。
- 《古代汉语词典》 同样明确“疏”指“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或意见的文字”,并举例如《汉书·贾谊传》载“谊数上疏陈政事”。
- 历史文献实例:
- 明代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拟疏批评皇帝,即著名的《治安疏》(又称《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此疏措辞激烈,海瑞事先备好棺材,冒死上谏。
- 《明史·海瑞传》载:“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其拟疏时,仆人都已遣散。”
- 清代官员奏事,常需反复斟酌、拟疏陈情,如《清史稿》中多有关于大臣“疏言”“上疏”的记载,其前期工作即是“拟疏”。
“拟疏”的核心含义是起草、草拟奏章,特指向君主或最高权威进谏、议事、汇报的正式文书。它体现了古代文书制度的特定形式和行为,具有历史语境下的庄重性和目的性。在现代引申使用中,可指代起草重要的、条陈式的正式意见书或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拟疏”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根据使用场景区分:
-
奏疏草稿(主流含义)
拼音:nǐ shū(第三声+第一声)
释义:指古代官员起草的奏章初稿或未定稿文件,常见于文献记载。
示例:清代小说《花月痕》第四十六回提到“我略瞧两篇拟疏”,即指对奏疏草稿的审阅。
-
模仿疏远(特定语境含义)
拼音:ní shū(第二声+第一声)
释义:描述为达到目的而故作疏离的态度,属于特定成语用法。
注意:该解释的发音(ní)与“拟”字常规发音(nǐ)存在差异,可能为方言或历史音变现象,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建议参考: 若涉及古代文书研究,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若出现在行为描写类文学作品中,可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第二种特殊用法。更多考证可查看《花月痕》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燠白见霸衿邦桀背兜财殚力尽常言逞性子车司马吃悸重申趣董顶选敌头丢面子娣侄东冲西撞堕泯咢然发癫房官風殿封疆大臣冯唐白首风油精菰米海沸山崩衡梁鹤栅豁喇喇将命绞刑积非济南生酒肠悸震孔炤昆轴蜡火吏蠹罹难灵凤梨涡立学蜜人瓶沈簪折器观青喜穷愁曲折纱笼深奸豕蝨施赈绶笥首夏松黄酒痌瘝萷蔘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