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切响的意思、切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切响的解释

重浊的字音。古人写诗讲究字音的轻重、清浊搭配得当,以求音节和谐。《宋书·谢灵运传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李虚己 初与 曾致尧 倡酬。 致尧 谓曰:‘子之诗虽工,而音韵犹哑。’ 虚己 初未悟,既而得 沉休文 所谓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遂精於格律。”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美盛德之形容,故曰《颂》。其词浑浑尔,穆穆尔,不同《雅》音之切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切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古代诗文声律领域使用,其核心含义是指调配字音的高低、轻重、清浊,使其符合声律要求,达到和谐悦耳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本义与声律要求: “切”有切合、符合之意,“响”指声音、音响。“切响”即指字音的运用要切合声律的规范。它强调在创作韵文(如诗歌、骈文)时,对字词的声调(平仄)、发音部位(喉舌唇齿牙)、发音方法(清浊)等进行精心选择和搭配,避免声音的单调或冲突,追求音节的抑扬顿挫、和谐流畅。这体现了古人对语言音乐美的追求。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指出:“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 这里虽未直接用“切响”一词,但讨论的正是如何调配字音(飞沉、双声叠韵)使其和谐(辘轳交往,逆鳞相比),避免拗口(吃),其核心精神与“切响”一致。

  2. 与“浮声”相对: 在声律讨论中,“切响”常与“浮声”对举。“浮声”通常指清扬、轻飘、高昂的音调(大致相当于平声);而“切响”则指重浊、沉实、低抑的音调(大致相当于仄声)。沈约等人在永明体诗歌理论中强调“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见《宋书·谢灵运传论》),这里的“切响”即指与“浮声”(平声)相对的仄声字。要求诗句中平仄声调交替出现,形成节奏感。

  3. 引申为声韵的搭配技巧: 更广义的“切响”,可以指代一切使诗文声音和谐优美的技巧,包括对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的恰当运用,以及对声母、韵母的搭配选择,避免拗口或单调。钟嵘在《诗品》中批评过度拘泥声律可能妨害诗歌真美,但也间接反映了当时对声韵搭配(即追求“切响”)的重视。

  4. 现代词典释义: 现代权威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对“切响”的解释通常综合了以上含义:

    切响:谓声调急促、重浊的字音。与“浮声”相对。亦泛指字音的抑扬顿挫。

总结来说,“切响”是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声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切响”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音韵学术语,主要涉及字音的清浊、轻重搭配规律,旨在实现诗歌音节的和谐美感。以下是具体解析:

1.基本定义

“切响”指重浊的字音,与“浮声”(轻清音)相对。古人写诗时注重将轻重、清浊不同的字音交替使用,形成节奏感。例如《宋书·谢灵运传论》提到“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强调音节的平衡。

2.音韵学作用

3.历史渊源

该概念源自南朝沈约的“四声八病”理论,后成为唐代近体诗格律的基础之一。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也沿用此说,强调音韵和谐对诗歌的重要性。

4.相关概念

“切响”体现了古代诗歌对音韵美感的追求,通过清浊、轻重音的规律性组合,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这一理论对后世诗词格律的发展影响深远。

别人正在浏览...

卑怯贬落便时蝙獭兵精粮足襜襦春衣粹质钿花低碳顿抑发蒙启蔽纺手干鏚巩固骨痨华萼茴香攉铜胶着进诗九转功成骏力骏良聚蓄口语朗生酪奴鍊钢连蹇料事如神邻光领外李仙録黄茅舍暝濛念省女家歉薄牵拙清心寡欲嶔崖虬甲期约驱尘捼莏散户蛇鬼升沉噬搏手卷酸疼桃李之馈天惊石破祧主通行无阻王舍委究误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