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袍绔。 唐 薛逢 《宫词》:“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牀。”参见“ 袍絝 ”。
(2).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周岭 南首领 陈元光 设客,令一袍袴行酒。 光 怒,令拽出,遂杀之。”
“袍袴”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泛指袍服与裤子
指古代的一种服饰搭配,常见于宫廷或日常穿着。例如唐代薛逢《宫词》中“袍袴宫人扫御牀”,描述的是宫女穿着袍袴打扫宫殿的场景,此处“袍袴”指代宫人服饰。
军戎服饰的代称
特指战袍与袴靴组成的军服,也借指穿军装的人。如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载“一袍袴行酒”,此处“袍袴”指军人。汉典也明确解释其为“军戎之服”。
“袍袴”中的“袴”通“裤”,但古代“袴”多为无裆或开裆设计,与现代裤子不同。其具体形制可能因朝代、用途有所变化。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文物进一步考证细节。
《袍袴》是指古代的一种官服,通常用来指代高级文官、学者等身份的人所穿的礼服。
《袍袴》的拆分部首为“衤”和“衣”,分别在左右两侧。其中,“衤”表示“袍”的衣物部分,“衣”表示“袴”的衣物部分。
《袍袴》的总笔画数为15画。其中,“袍”的笔画数为7画,“袴”的笔画数为8画。
《袍袴》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官服。据文献记载,袍是一种长袍,是古代官员所穿的礼服;袴是官员所穿的裤子。这两种服饰通常一起穿着,用以表明贵族或高级官员的身份。
在繁体字中,“袍袴”保持了与简体字相同的写法,没有发生变化。
古代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演变而来的,所以与现代汉字的外形有着一定的差异。古时候“袍袴”的写法如下:
袍:丨丶㐄ㄥ(左到右,上到下)
袴:㐄丨丶㇠㇐㇀(左到右,上到下)
1. 他穿上华丽的袍袴,脸上洋溢着自信而庄重的笑容。
2. 她在古代时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女学者,时常身着带有龙袍的袍袴出席文学讲座。
组词:袍服、袴衩、袍衣、袴褶、袍袖。
近义词:长袍、礼服、华服。
反义词:破旧、朴素、穷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