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勑的意思、切勑的详细解释
切勑的解释
亦作“ 切敕 ”。严令。《后汉书·陈忠传》:“便可撰立科条,处为詔文,切勑刺史,严加糺罚。”《晋书·傅咸传》:“前受严詔,视事之日,私心自誓,陨越为报。以货赂流行,所宜深絶,切敕都官,以此为先。”
词语分解
- 切的解释 切 ē 用刀从上往下用力:切菜。切除。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在业务、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长处,纠正缺点,如“切切琢磨”)。 切 è 密合,贴近:切当(刵 )。切肤(切身)。切己。亲
- 勑的解释 勑 ì 同“敕”。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切勑”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籍文献中,其含义可从字形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切:本义为用刀分割,引申有急切、严厉、切实之意。在“切勑”一词中,主要取其严厉、急切的意味。
- 勑:同“敕”,指皇帝的诏令、命令。引申为告诫、命令。
- 合义:因此,“切勑”的核心含义是指严厉的、急切的命令或告诫,通常特指来自帝王或上级的正式、严肃的指令。它强调命令的紧迫性、严肃性和不容违抗性。
-
古籍用例与具体释义
根据古籍中的实际使用,“切勑”主要有以下具体含义:
- 严厉的命令、诏令:指帝王下达的措辞严厉、要求急切的正式命令。
- 例:《后汉书·百官志三》“太尉”条下刘昭注引《汉官仪》:“世祖诏曰:‘……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此诏书内容即可视为一种‘切勑’。(此例虽未直接出现“切勑”二字,但诏书内容体现了“切勑”的性质)
- 急切地告诫、训令:指上级对下级的严肃、急迫的告诫或指示。
- 例:《宋书·礼志二》:“有司奏:‘……愚谓……’诏可。又切勑郡县, 恭事尽礼。”(此处“切勑”作动词,指皇帝急切地命令郡县)
- 特指紧急或重要的诏书:有时特指内容紧要、要求立即执行的诏令。
-
使用特点
- 正式性与权威性:“切勑”通常用于官方文书或史书记载中,指代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的高层命令。
- 语境色彩:带有紧迫、严肃、不容置疑的语境色彩。
总结释义:
“切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指严厉、急切的命令或告诫,尤指帝王或上级下达的正式、严肃的指令,强调其紧迫性和必须执行的性质。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文献研究。
来源参考:
- 释义核心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相关词条释义及古籍书证。可参考其在线版部分内容:http://www.hydcd.com/ (需查询具体词条)
- 古籍用例与背景: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等工具书对“切”、“勑(敕)”的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切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记载及字形分析如下:
词义解析
-
核心含义
指严令、严厉的命令,常见于古代官方文书或历史文献中,强调指令的强制性和紧迫性。例如《后汉书·陈忠传》提到通过“切勑刺史”来加强监督。
-
字形拆分
- 切(qiē/qiè):此处读作qiè,取“切实、紧迫”之意,如所述“紧急”(如“急切”)或“实在”(如“切忌”)。
- 勑(chì):通“敕”,指帝王诏令,如《晋书》中“切敕都官”即用此义。
文献用例
- 《后汉书》中通过“撰立科条”并“切勑刺史”来强化治理。
- 《晋书》记载傅咸“切敕都官”以整顿贿赂问题,体现该词在政务中的实际应用。
注意事项
- 读音争议:标注拼音为“qiē lài”,但“勑”实际应读作“chì”,可能是历史演变或文献传抄差异。
- 现代适用性:该词已罕用于现代汉语,多出现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语境中。
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确认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保修悲哀坌并镳驾别籍异财并植柏拉图差法嘲嗤崇奉麤暴蹈儛搭坐多财善贾戹会纷纷風體佛慧复命服务干笑高枕安寝乖刁孤背横刀揭斧护脚娇娥谨耳金麸荆吴岢峻腊八粥连二灶两舌料算列公藜芘卖官鬻狱满天星满愿甿謡弄令频婆果普进铺丽骑步三革射亭手功随喜速末水太山谈虚铁丸同甘共苦讬言亡阙诬夸五数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