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有条理有次序。《南史·臧焘传》:“上与往復十餘反, 凝之 辞韵詮序,上甚赏焉。”
(2).编排次序。詮,通“ 銓 ”。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诸讚并多失次,宜依经文细为詮序。”
“诠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uán xù,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形容有条理、有次序
指事物或言辞的排列、表达具有清晰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例如《南史·臧焘传》中记载:“凝之辞韵詮序,上甚赏焉”,意为臧凝之的言辞韵律分明、条理清晰,受到皇帝赞赏。
编排次序
强调对内容的整理与排序,此时“诠”通“铨”(意为衡量、整理)。如清代周中孚在《郑堂札记》中提到需“依经文细为詮序”,即根据经典文本细致编排顺序。
字义分解
应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逻辑严密的论述、文献整理或事物发展的脉络。例如在学术写作中“诠序清晰”,即指论证层次分明;在古籍校勘中“诠序经文”,则指按内容重新编排章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南史》《郑堂札记》等文献,或参考在线词典(如沪江词典、查字典)。
诠序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指的是对书籍或文章内容的解释、说明、评述或引言部分。
诠序由“讠”、“彡”和“刀”三个部首组成。
其中,“讠”是声符部首,表明与说话、语言相关;
“彡”是形符部首,表示群聚、聚集的意思;
“刀”是朱刀部首,表示与刀剑有关的意思。
总共由6个笔画书写而成。
诠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字典,由许慎所撰写。
诠序的繁体字为「詮緒」。
在古代汉字中,诠序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例如,有时候“彡”部会被写作“乚”部,表示聚集、汇集的意思。
1. 这本书的诠序阐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观点。
2. 他的演讲以精彩的诠序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兴趣。
1. 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阐明。
2. 序言:书籍或文章的开篇部分,用来介绍全书的大意和主旨。
3. 传送:传递、送达信息、事物。
注解、开宗明义、开篇
结尾、尾声、概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