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拳参的意思、拳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拳参的解释

多年生蓼科植物,叶尖长,有香气,根卷曲似拳,可作香料。根茎皆供药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拳参》﹝集解﹞引 苏颂 曰:“﹝拳参﹞叶如羊蹄,根似海虾,黑色,土人五月採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拳参是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其名称与形态、功效密切相关,是传统中药中的重要一员。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名称释义与来源

  1. 名称由来

    “拳”指其根茎肥厚盘曲,状如握拳;“参”则因其药用价值较高,常被赋予类似人参的尊称(但非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该名称最早记载于《本草图经》,因其根“紫黑色如参,拳挛而聚”得名 。

    学名:Polygonum bistorta L.(《中国植物志》)。

  2.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茎粗壮扁圆柱形,常弯曲,表面棕褐色,断面浅棕红色。叶片长披针形,基部截形或心形。穗状花序顶生,花淡红色或白色(《中华本草》) 。

二、药用价值与功效

  1. 核心功效

    性味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主要功效为:

    • 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疮毒、口舌生疮(《中药大辞典》) 。
    • 凉血止血:治疗赤痢热泻、吐血衄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 镇惊息风:民间用于惊痫抽搐(《全国中草药汇编》)。
  2. 现代应用

    含鞣质、没食子酸等成分,具抗菌、抗炎作用,临床用于肠炎、肝炎辅助治疗(《中华本草》药理篇) 。

三、相关别名与文化

别称:紫参(《神农本草经》)、草河车(部分地区混淆用名,需与重楼区分)、刀剪药(形容其止血功效)。

注意:部分地区将“拳参”与“重楼”(七叶一枝花)混称,但二者科属、功效迥异,需严格鉴别(《中国药材学》) 。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4. 《中国植物志》在线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网络扩展解释

“拳参”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一、植物学与中药材释义

  1. 基本特征
    拳参(学名:Polygonum bistorta L.)是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90厘米。根茎肥厚扭曲,外皮紫红色,形似拳头,故得名。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基部心形或圆形,茎生叶较小。花为穗状花序,密集顶生。

  2. 分布与生长环境
    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蒙古等地,生长于海拔800-3000米的山坡草地或山顶草甸。

  3. 药用价值

    • 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主治赤痢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痔疮出血及蛇虫咬伤。
    • 现代研究:含黄酮类、皂苷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及抗肿瘤作用。

二、成语释义

“拳参”在特定语境中为形容词性成语,读作quán cān,指“拳头上因长期劳作或训练长出茧子”,比喻勤奋刻苦。例如形容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的坚韧付出。


三、名称与历史记载


“拳参”主要作为中药材和植物名称使用,具重要药用价值;成语用法较少见,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如需进一步了解其炮制方法或临床配伍,可参考《中国药典》或权威中医药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宝章譒译趁热打洞丹帷雕悴蹀跇恶作剧凤采鸾章巩卫故址焊喉候场画龙刻鹄圜钱欢意家传户诵郊保解典铺接长不短季孟惊师动众景像谨修寄趣聚变绝无仅有居舍乐佚良家子漓江流别埋伏蟊食马卒梦松辇毂下女大十八变盘鸦平惠戗柱齐功青裳情礼丧次桑根圣宸输谢四竟嵩生岳降蒐采速戾汤火贪猾田备畏畏纬象显禄限米弦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