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修的意思、谨修的详细解释
谨修的解释
(1).谓敬慎修习、守持。《礼记·曲礼下》:“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脩其法而审行之。”《韩非子·扬权》:“谨脩所事,待命於天。毋失其要,乃为圣人。” 明 章懋 《方母贞节传》:“其教子 廷仪 ,则崇俭朴,去华靡,谨修乡行,不为市道。”
(2).敬谨撰写。 宋 毕仲游 《贺门下相公启》:“谨修前啟通贺,兼布悰诚万一。”
词语分解
- 谨的解释 谨 (謹) ǐ 慎重,小心:谨慎。谨严。谨防。勤谨。谨小慎微。 郑重,恭敬:谨启。谨祝。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修的解释 修 ū 装饰,使完美:修饰。修辞。装修。 整治,恢复完美:修复。修治。修缮(修理)。修浚(修理疏通)。修好。修明(古代指政治清明)。 剪或削:修剪。 兴建,建造:修建。修筑。 编纂,撰写:修书。修史。
专业解析
"谨修"是一个具有庄重色彩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于强调以恭敬、审慎的态度进行修养、修正或治理。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典籍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恭敬慎重地修养或修正
- 谨:指态度恭敬、慎重、小心,含有自我约束、不敢怠慢之意。《说文解字》释“谨”为“慎也”。《玉篇》释为“慎也,敬也”。
- 修:本义为修饰、装饰,引申为学习、培养、整治、修正、使之完善美好。《说文解字》释“修”为“饰也”。《广雅》释为“治也”。
- 谨修:二字结合,意指以恭敬、严谨、慎重的态度进行自身的品德、学问的修养,或指谨慎小心地处理事务、修正错误、治理政事等。它强调行为过程中的严肃认真和自我要求。
二、引申用法:谨慎治理与持守
- 在治国理政或处理事务的语境中,“谨修”常指谨慎小心地治理、整治或办理。例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谨修其身而天下服”,意指帝喾谨慎地修养自身德行而使天下归服(来源:《汉语大词典》)。
- 它也指谨慎地持守、遵循某种规范或准则。如《韩非子·难一》中提到“谨修法律而督奸”,意为谨慎地制定并遵循法律以监督奸邪(来源:《古代汉语词典》)。
三、文化内涵:儒家修身与治世的要求
- “谨修”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个人的谨慎修养视为治理国家的基础。它要求个体在道德和行事上时刻保持敬畏与自律,以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这种对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的严格要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来源:《辞海》)。
“谨修”是一个融合了态度(恭敬、谨慎)与行为(修养、修正、治理)的复合词。其核心在于强调以高度负责和自律的精神进行自我提升、改正过失或处理事务,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自律和治世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谨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结合古籍文献及现代释义,具体如下:
一、基本含义与拆解
“谨修”由“谨”和“修”二字组成:
- 谨:指谨慎、小心,强调态度上的郑重与自律。
- 修:包含修身、修习、整治等含义,既指内在品德的提升,也涉及外在行为的完善。
整体含义为在修身养性或实践过程中保持谨慎态度,不敢懈怠,常用于形容对道德、学问或礼仪的严谨追求。
二、古籍出处与扩展用法
-
修身守持
《礼记·曲礼下》提到“谨脩其法而审行之”,指在祭祀、居丧等礼仪中需谨慎遵循传统规范。
《韩非子·扬权》中“谨脩所事,待命於天”则强调行事需敬慎,顺应天道。
-
敬谨撰写
宋代毕仲游的《贺门下相公启》中“谨修前啟通贺”体现了该词在文书表达中的严谨态度。
三、其他语境中的意义
- 姓名寓意:作为名字时,“谨修”寓意慎重自律、追求完善,象征对品德与能力的双重重视。
- 近反义词:近义词如“精进”“勤修”,反义词如“荒废”“放任”。
四、总结
“谨修”既可用于描述个人修养的严谨态度,也可指代对传统礼法或文书表达的郑重遵循。其核心在于“敬慎”与“修习”的结合,强调内外兼修的过程。
别人正在浏览...
白牛报差毖宁炒咬踟踌辞禄大别山脉大不过大旅大谈对扬法航防汗仿学冈岵怪诞哈哒函开合耦加拿大俭幕椒寝界境介殻惧选了境怜贫恤老柳影花阴芦笛论请绿营毛髻门孙妙染弭帖蝻蝗内紧外松弄月嘲风駍隐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批示桥头堡勤毖穷夫鳅溟纱幔山隘山胡沈浑石关失期思洞送戏天麻田桑脱白挂緑外鹜小打扮枭禽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