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太子属官。犹言宫僚。《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高祖 ﹞又遣礼部尚书 李纲 、民部尚书 郑善果 俱为宫官,与参谋议。”《宋史·燕懿王德昭传》:“宫官 吴申 为御史,荐其学行,命试学士院,累詔不赴。” 明 陈耀文 《天中记·赞善》:“先谏官言 白居易 初授左赞善大夫,盗杀宰相 武元衡 , 居易 首上疏论其寃,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諫职,不当先諫官言事。”
(2).宫中女官。《新唐书·高宗纪》:“﹝ 上元 二年八月﹞丁酉,詔妇人为宫官者岁一见其亲。”
(3).宦官,太监。 唐 韩愈 《丰陵行》:“羣臣杂沓驰后先,宫官穰穰来不已。” 孙汝听 注:“宫官,宦侍也。” 唐 王涯 《宫词》之九:“永巷重门渐半开,宫官著锁隔门回。” 前蜀 韦庄 《洛阳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宫官”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具体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解释:
宫官(gōng guān)原指古代宫廷中的官员,后泛称官员或官僚体系,也可引申为官僚主义。例如:“宫官一词源于权力中心的宫廷官员,逐渐成为官员的代称。”
太子属官
指辅佐太子的官员,即“宫僚”。如唐代李纲、郑善果曾担任太子建成的宫官,参与政务谋划。宋代吴申因学识被推荐为宫官,但多次拒绝赴任。
宫中女官
指管理宫廷事务的女性官员。如《新唐书》记载,唐高宗曾下诏允许宫中女官每年与亲人见面。
宦官或太监
部分文献中将“宫官”与宦官等同,例如《旧唐书》等史书中的记载。
“宫官”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其指代对象,主要涉及太子僚属、宫廷女官、宦官三类,广义上也可泛指官员或官僚体系。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宋史》等原始史料。
宫官,指在宫廷中担任官职的人员。他们负责管理宫殿内的各项事务,维护皇室的尊严和秩序。
宫官的部首是宀,它位于汉字的上部,表示与建筑、居住相关的含义。宫官的总笔画数为7。
宫官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宫廷制度。在古代,皇帝居住在宫殿中,周围有大量的官员负责各项事务,这些官员就被称为宫官。
宫官的繁体字是「宮官」。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宫官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会有些许差异,但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
1. 在古代,宫官们必须严守君王的命令。
2. 他被任命为宫官后,开始承担管理皇宫的职责。
1. 宫廷:指皇宫中的大殿和园林。
2. 宫人:指在皇宫中从事杂役或侍奉皇室的女性。
侍卫、御史、内侍。
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