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检点节制。《北史·司马子如传》:“ 子如 性滑稽,不事检裁,言戯秽褻,识者非之。”
(2).约束制裁。 唐 陆贽 《论裴延龄奸蠹书》:“ 延龄 险猾售姦,诡譎求媚……陛下方务崇信,不加检裁。”
“检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ǎn cái,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检点节制
指对自身言行或行为的约束与管理,强调自我规范和克制。例如《北史·司马子如传》提到司马子如“不事检裁”,即指其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约束制裁
侧重于对外部行为的限制或惩戒,常见于文献中对他人过失的处置。如唐代陆贽在《论裴延龄奸蠹书》中批评朝廷未对裴延龄“加检裁”,即未实施有效约束。
检(jiǎn)
本义为“查核”(如检验、检阅),引申为“约束言行”(如“行为不检”)。
裁(cái)
原指用刀剪分割(如裁剪),后扩展为“判断、控制”(如裁决、制裁)。
“检裁”既包含内在的自我规范(检点),也涉及外部的约束机制(制裁),多用于古文语境中评价个人或治理行为。需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分析。
检裁(jiǎncái)是一个汉字词汇,可以拆分为“⺅”(人)和“衣”(衣服)两个部首。它的笔画数为13划。
该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起初用于描述对衣物的修剪和裁剪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含义逐渐扩展,也常用于形容检验和评定他人行为表现的工作。
在繁体字中,“检裁”的写法为“檢裁”。
在古时候中国的汉字书写中,“检裁”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金文、篆书中的字形相对简单,往往弯曲或直立。而到了隋唐时期,隶书的字形开始趋于直接而粗犷。每个时期的字形都有其特点,反映了汉字书写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一个例句,展示如何使用“检裁”这个词: 他细心地检裁衣料,确保每一件衣服都符合设计要求。
与“检裁”相关的组词包括:检验、裁减、裁判、检查等。
与“检裁”近义的词有:裁剪、修整、修饰、整理。
与“检裁”反义的词有:随意、乱剪、马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