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 北宋 庆历 三年正式设置,数月即废。 熙宁 五年复置, 南宋 及 明 代因之。《水浒传》第一百回:“次日,临幸武学,百官先集, 蔡京 于座上谈兵,众皆拱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自此太学,武学、宗学三处秀才,恨入骨髓。”参阅《宋史·职官志五》、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武学》。
“武学”一词包含两层核心含义,既可指中国传统武术的学问体系,也可指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武学是以中国传统武术为基础,涵盖武术技能、理论、内功修炼及战略战术的综合性学问体系。它不仅包括招式技巧(如拳法、兵器使用),还涉及呼吸吐纳、气功等内功修炼方法。
延伸含义
在当代语境中,武学常被引申为对某一技能或学问的深入研究,例如“编程武学”形容对计算机技术的精通。此外,武学强调武德修养,如尊师重道、扶危济贫等伦理规范,这是武术实践中的精神内核。
历史沿革
武学作为官方军事学校始于宋代。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首次设立,后因故废止;熙宁五年(1072年)由王安石推动复建,成为系统教授兵法、战略的机构,教材包括《孙子兵法》等七部兵书(合称《武学七书》)。
教学与影响
这类学校选拔文武官员担任教授,教学内容涵盖阵法、军事历史和实战策略。南宋及明代延续此制度,例如《水浒传》中提到的“武学”即反映这一背景。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文献或武术流派,可查阅《宋史·职官志》或顾炎武《日知录》等典籍。
武学,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涵盖了武术和学问两个方面。虽然我们常常将武学与武术等同,但事实上,武学更加宽泛,包含了武术的技巧和招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道德、心理学等知识。
武学的拆分部首是“止”和“攵”。其中,“止”代表着脚步的停止,暗示了武学强调的控制身体的能力;而“攵”代表着动作的曲折与攻击。这两个部首结合成一个字,形象地展现了武学的含义。
《武学》这个词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尚书》中,尊指帝王及其朝廷的学问。在侠客与武将兴起的宋元时代,武学逐渐演变为与技击有关的学问。
在繁体字中,武学的写法为「武學」,字形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特征。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武学写作「武學」。其中,“武”是用来形容战斗、战争和勇武之义;“学”指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
以下是对《武学》的几个例句:
1. 学武术要重视武学的理论学习。
2. 他对武学有着深厚的造诣,成为了一代宗师。
3. 领略武学中的哲理,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和智慧。
组词:武术、武器、武士、武装、武力、武艺、武装力量等。
近义词:武术、格斗术、拳法等。
反义词:文学、书法、绘画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