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地神的一种方式。先以牲献祭求祷,然后埋之。《山海经·中山经》:“自 景山 至 琴鼓之山 ,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瘞,用一藻圭,糈用稌。” 郭璞 注:“祷请已薶之也。”
“祈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祭祀地神的特定仪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2. 祭祀流程
根据《山海经·中山经》记载,其步骤包括:
3. 文化背景
这种仪式属于古代山川祭祀的一部分,尤其与山林地祇相关。祭祀对象多被描绘为“鸟身人面”的神灵,可能反映了早期自然崇拜的特点。
4. 文献佐证
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提到“祷请已薶(埋)之”,进一步印证了“祈瘗”包含祷告与掩埋的双重含义。
“祈瘗”是融合了祈祷与掩埋仪式的祭祀行为,体现了古人通过物质献祭与自然神灵沟通的信仰观念。
祈瘗(qí yì)是一个多音字,同时有祷告和安葬的含义。它的拆分部首是“示”和“疒”,部首示意着与神灵有关,疒音为病,整个字意味着祈求神明安抚死者的灵魂。
祈瘗这个词源于汉代官僚制度,它指的是官员在接到命令执行死刑后,按照规定祈祷并安葬被执行死刑的人。这个词在后来逐渐演变为引申意义,用于指代祷告和安抚任何死者的仪式和活动。
在繁体字中,“祈”字的写法保持不变,而“瘗”字则由“疒”旁加上“隹”字旁组成。这个字的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相对简单,字形类似于现代的“兕”字加上竖折。这种形式的字写法在古代是常见的。
以下是几个例句:
1. 他每天都会祈瘗在家人的坟前。
2. 家人亡故后,她一直在寺庙祈瘗。
3. 按照传统仪式,我们要先祈瘗在爷爷的坟前,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活动。
组词:祈祷、祈福、祈求、瘗葬、瘗埋。
近义词:祭拜、扫墓、安葬。
反义词:丧失、遗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