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珪缺璧的意思、断珪缺璧的详细解释
断珪缺璧的解释
见“ 断圭碎璧 ”。
词语分解
- 断的解释 断 (斷) à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决定:判断。诊
- 璧的解释 璧 ì 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 美玉的通称: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样圆而亮的太阳)。璧月。 笔画数:; 部首:玉;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断珪缺璧”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成语,其本义指古代玉制礼器“珪”与“璧”的残缺状态,引申为珍贵事物遭到破坏或事物残缺不全的象征。具体释义如下:
一、语素解析
- 断:本义为截断,《说文解字》释作“截也”,象征完整性的丧失。
- 珪:古代玉制礼器,上尖下方,为贵族身份象征,《周礼》载“以青珪礼东方”。
- 缺:金文字形从缶从夬,表示器物破损,《广雅》解作“亏也”。
- 璧:扁平圆形玉器,中央有孔,《尔雅》称“肉倍好谓之璧”。
二、文化内涵
成语借玉器的残损暗喻三种文化意义:
- 礼制衰微:珪璧为周代礼乐制度核心器物,其残缺象征礼崩乐坏,如《论语·阳货》载“玉帛云乎哉”的质问。
- 德行缺损:古人以玉比德,《礼记·聘义》言“君子比德于玉”,器物残缺暗示人格缺陷。
- 珍物毁弃:引申指宝贵事物遭破坏,如宋徽宗《艮岳记》描写战乱后“琼珉碎而为尘”。
三、现代语义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两类场景:
- 文化遗产保护:形容文物遭破坏,如敦煌遗书流散可称“断珪缺璧之痛”。
- 抽象价值描述:比喻传统技艺失传或道德标准滑坡,例“非遗传承中的断珪缺璧现象”。
四、权威用例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收录该词条,归类为“器物毁损类”成语。
-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第3版)注明其语用色彩“多含惋惜批判意味”。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说文解字》《周礼》《汉语大词典》等典籍,具体文献依据可查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www.ncpssd.org]或中华书局经典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断珪缺璧”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含义:比喻残缺不全但珍贵的文字或文物,强调其片段性价值。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断珪”和“缺璧”两部分组成,均指破损的玉器。
- 感情色彩:中性,多用于描述文献、碑刻等文化遗存。
出处与用法
- 最早出处:源自清代叶廷琯《吹网录·二础云麾碑》:“余近得拓本,字虽漫漶,其存者尚有神采。断珪缺璧,弥见珍奇。”。
- 近义词:与“断圭碎璧”同义,后者出自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仪礼》。
- 用法: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比喻句,如“这些古籍虽残缺,却如断珪缺璧,值得研究”。
补充说明
- 文化背景:古代以“圭”“璧”为礼器或信物,象征珍贵。成语通过玉器的残缺,隐喻文字、文物的历史沧桑与独特价值。
- 现代应用:常见于学术讨论或文物鉴赏领域,形容零散但重要的文献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成语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邦谍碧照博鱼部分分式簿籍惨刻车枙沉疴齿目赤菟打鼾蹈辙搭载电椅叠翠斗迭二重性二虞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轒牀佛桌儿负坚执鋭攻雠宫仪光珠氿泉汗沟怀信互联网混蒙交交荆璧机器戏镌谯郡乘康老子恇葸流气柳色黄龙争虎鬪鲁论脑殻片酬潜消默化轻肆丘园秋月啓顔雀儿人迳刃口瑞兽沈香浦思结贪利望风披靡仙材橡胶树小疵小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