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珪缺璧的意思、断珪缺璧的详细解释
断珪缺璧的解释
见“ 断圭碎璧 ”。
词语分解
- 断的解释 断 (斷) à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决定:判断。诊
- 璧的解释 璧 ì 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礼时用作礼器,亦可作饰物。 美玉的通称: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样圆而亮的太阳)。璧月。 笔画数:; 部首:玉;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断珪缺璧”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含义:比喻残缺不全但珍贵的文字或文物,强调其片段性价值。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断珪”和“缺璧”两部分组成,均指破损的玉器。
- 感情色彩:中性,多用于描述文献、碑刻等文化遗存。
出处与用法
- 最早出处:源自清代叶廷琯《吹网录·二础云麾碑》:“余近得拓本,字虽漫漶,其存者尚有神采。断珪缺璧,弥见珍奇。”。
- 近义词:与“断圭碎璧”同义,后者出自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仪礼》。
- 用法:多作宾语或定语,用于比喻句,如“这些古籍虽残缺,却如断珪缺璧,值得研究”。
补充说明
- 文化背景:古代以“圭”“璧”为礼器或信物,象征珍贵。成语通过玉器的残缺,隐喻文字、文物的历史沧桑与独特价值。
- 现代应用:常见于学术讨论或文物鉴赏领域,形容零散但重要的文献资料。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成语词典等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珪缺璧》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指国家的元首地位被废黜,国家的国宝受到破坏或丢失。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通过拆分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部首和笔画。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断”字的部首是“曰”,它的总笔画数是4。
- “珪”字的部首是“玉”,它的总笔画数是11。
- “缺”字的部首是“缶”,它的总笔画数是7。
- “璧”字的部首是“玉”,它的总笔画数是12。
《断珪缺璧》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中国历史。在古代,国家的元首往往把一块玉器叫做“珪璧”,它是元首权威的象征。当国家的元首地位被废黜时,就意味着“珪璧”被断裂或丢失了,国家的国家资产也受到了损害。
在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写法仍然是《斷簋缺璧》。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断”字的形状曾经包含有一个字头“讠”,表示把话说断了;“珪”字的字形曾经是一个玉器上贴着缺口标志记“缺”;“缺”字的字形是一只器皿,上面没有装满物品,表示空缺;“璧”字的字形由玉器和半个字头“⻢”组成,表示玉器缺失了一部分。
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很多情境中,以下是一个例句:
国王被推翻后,国家的国家财富也随之遭受了损失,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困境。这就是典型的《断珪缺璧》。
与《断珪缺璧》有相似意思的成语有:“玉石俱焚”、“残羹冷炙”等。
反义词的话,我们可以选择与《断珪缺璧》相反的成语,例如:“龙行虎步”、“锦衣玉食”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您的要求!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随时问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