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弃繻关的意思、弃繻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弃繻关的解释

汉 终军 入 潼关 ,弃繻,后因以“弃繻关”指 潼关 。 宋 司马光 《送何济川知汉州》诗之一:“復寻题柱迹,重过弃繻关。” 清 赵翼 《卢抱经作重逢入泮诗纪事敬贺四律》之二:“尚有昔年题字柱,便当古蹟弃繻关。”参见“ 弃繻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弃繻关"是源自汉代典故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与古代通关凭证制度相关。该典故出自《汉书·终军传》,指青年学子终军入潼关时主动放弃通行凭证"繻",以此明志进取的典故。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分层解析:

一、词源与释义 该词由"弃""繻""关"三字构成:"弃"作动词表主动舍弃;"繻"特指汉代帛质通关符信,《说文解字》释为"帛边也,古者以关传,裂繻头为信";"关"指潼关要塞。整体指代终军过潼关时弃繻明志的历史场景,引申为青年立志的象征。

二、典故考据 据《汉书·终军传》记载,济南人终军十八岁赴长安求学,过关时守关吏卒授予繻符作为返程凭证。终军声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投繻于地而去。后终军官至谏议大夫,持节出使郡国,成为"终童弃繻"典故的完整叙事。

三、历史语义演变 该词在历代典籍中形成固定用法:

  1. 唐代骆宾王《春日离长安客中言怀》用"弃繻怀远志"比喻抱负
  2. 《汉语大词典》收录为"比喻年少立大志"
  3. 现代《辞源》释作"指终军事,后因用为年少立志的典故"

四、现代应用范畴 作为成语典故常见于:

  1. 教育领域喻指青年立志(见《中华成语大辞典》)
  2. 历史地理研究中特指汉代关津制度(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3. 文学创作中的进取意象(参考《历代典故辞典》)

参考资料:

  1. 班固《汉书·卷六十四下》
  2. 许慎《说文解字》
  3.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4. 商务印书馆《辞源》

网络扩展解释

“弃繻关”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汇,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文化内涵

  1. 象征意义:
    常用来表达志向远大、自信果决的态度,体现“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如宋代司马光《送何济川知汉州》中用“弃繻关”暗喻友人志向高远。
  2. 文学引用:
    清代赵翼等诗人也以此典故入诗,借古喻今,表达对进取精神的赞颂。

补充说明

此词多用于诗文典故,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通过故事理解其承载的文化精神。

别人正在浏览...

拜节半导体二极管曝光表鲍谢鞭哨俵解补纫材略乘坚伺隙晨离赤髭储主大极电价东岳大帝多音多义字杜十姨蠹蝎樊迟之问放民風流事過焚香顶礼公私分明工余滑旱冰夹衖脚打着脑杓子饥不暇食季材近正酒粕系腰柳惠镂本録相马檛内美逆悖逆溯女口窃据要津汽化热凄瑟权兵乳管上通生累贳忍首足异处四步舞死终醰醲天宝君挑动厅屋铜记外敷维结文府五音六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