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求正的意思、求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求正的解释

(1).寻求正道。《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

(2).请求指正。 明 宋濂 《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予慕师之道甚久,近获沉手 护龙河 上,相与谈玄,因出《賸语》一编求正。” 明 李贽 《答耿司寇》:“ 龙溪先生 年至九十,自二十岁为学,又得明师,所探讨者尽天下书,所求正者尽四方人。” 侯外庐 《<船山学案>自序》:“作者把 船山 学术从《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抽出来先行发表,以求正于大雅君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求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具有明确的学术与文化内涵: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拆解

    • 求:意为"寻求、请求"(《说文解字》:"求,索也")。
    • 正:指"正确、标准;匡正、修正"(《论语》:"就有道而正焉")。

      组合后本义为请求指正或追求正确标准。

  2. 引申含义

    • 学术领域:指学者将著作、观点提交他人审阅,请求批评指正(如古籍题跋"求正于方家")。
    • 文化传统:体现谦逊治学态度,如书画作品落款"求正"以示请专家斧正。
    • 现代应用:延伸至文本校对、方案论证等场景,强调通过外部反馈完善内容。

二、权威典籍例证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释义为"请求指正",引清人俞樾《春在堂随笔》:"录此求正通人"(卷三),反映清代文人交流范式。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第5册,第1023页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求人指教匡正"的交际功能,关联古代书札文化中"求正帖"的文书传统。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三册,第2342页

  3. 王羲之《兰亭集序》

    虽未直用"求正"一词,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隐含邀请后人评鉴之意,体现同类文化心理。

三、语义演变

该词从具体行为(呈递文稿求教)逐渐抽象化,衍生出自我完善的哲学意味。如《孟子·离娄上》"义者宜也"虽非直接使用"求正",但"宜"即"正"的伦理投射,反映儒家对正确标准的追求。

文化注:当代使用中需注意语境差异——学术场景保留谦逊本义,日常口语可能弱化为"请提意见"的客套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求正”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解释

  1. 寻求正道
    指追求正确的道理或合乎道德规范的方向。该释义源自《荀子·解蔽》,其中提到“乱国之君……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强调在混乱中寻求正确治理之道。
    例: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常通过多方验证来“求正”,确保结论的准确性。

  2. 请求指正
    表示请求他人对自己的观点、作品等提出批评或修正意见。明代宋濂在《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中曾使用此义,如“出《賸语》一编求正”。
    例:文末附上拙作,望读者不吝赐教以求正。

二、使用场景

三、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若需古文用例或更详细分析,可参考《荀子》及明代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毵毵白石道人歌曲八面莹澈拔丝并塞倡优彻朗骋快綢绎锤打逮亲独角风积作用浮彩盖天供役构拟鹤顶梳花账回炉贿赂公行货欲加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茭白伽倻琴节堂矜诩浚治鲁卫之政谩藏蒙蒙亮门径棉籽眯糊磨砺以须摩灭哪儿蓬莱慓悍破赚前明人镜芙蓉人力车仁人君子认影爲头容城侯三白脆三阳上果圣略生添笙煖滔腾挑刀走戟投降卧雪污垢无凭据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