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wa(sound of crying)]∶如老鸦叫声、小孩儿哭声、叫喊声等
(2) [sweet words]∶形容花言巧语
利舌哇哇
(1).善言貌。 汉 扬雄 《太玄·饰》:“利舌哇哇,商人之贞。”
(2).形容小儿学语貌。 宋 苏洵 《张益州画像记》:“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3).象声词。哭、笑声。 北周 卫元嵩 《元包经·少阴》:“男反其室,女归其家。言唯唯,笑哇哇。”《老残游记》第二回:“那个孩子只是哇哇的哭,并不説话。”
(4).象声词。吵嚷声。 毛6*泽6*东 《************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多收一些农业税,有些人就哇哇叫。”
(5).象声词。鸟鸣声。《当代》1981年第1期:“湖底芦苇茂密,其间不时射出一只野禽在空中哇哇鸣叫两声。”
娃娃。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那员外也请小的每吃满月酒,看见倒生的一个好哇哇。”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别人家的哇哇,料在 金水桥 河下便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哇哇汉语 快速查询。
“哇哇”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哇哇”是一个典型的叠音拟声词,在汉语中主要用于模拟特定声音,具有以下核心含义与用法:
例如:“婴儿出生后哇哇大哭。”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32页。
例如:“乌鸦在树上哇哇地叫。”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30页。
例如:“消息一出,众人哇哇议论不休。”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350页。
例如:“两人在街上哇哇吵了起来。”(常见于北方方言)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4卷第5212页。
在文学作品中,“哇哇”常通过声音复现强化场景感染力:
“他疼得哇哇直叫,满地打滚。”(鲁迅《药》)
此类用法凸显了汉语拟声词的形象化表达功能。
“哇哇”属于AA式叠音结构,通过音节重复达成以下效果:
权威参考文献(无有效在线链接时标注纸质来源):
“哇哇”是一个多义拟声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主要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象声词核心用法
古籍特殊含义
现代网络引申义 部分网络语境中可表达惊讶(类似“哇塞”),但该用法多见于非正式交流,权威词典暂未收录
构词特征 作为叠字词,“哇”本义与声音相关,《说文解字》释为“谄声”,原指靡靡之音,叠用后强化声音特质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文学作品中多取传统象声用法,网络交流需注意语义变迁。
傲顽悲悸庇依草茶尝胆禅受称奬吃食重现橱窗粗定登稔蠹吏敦质防空壕法势该洞干象辇高世骇俗更变跪进红芳鸿羽嘉愿寄打嗟呀警训鋗人絶命开源科级垦发空华狂喜苓落灵润丽正书院隆寄盲谷嫚令冥神貉道驽马十舍破罢破愁为笑秋赋热心快肠宂漫三龙神传沈湛疏嬾顺口开河四弼嘶啸夙兴夜处他乡故知文从系吝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