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ephew;sister's son]∶姐妹的儿子
(2) [grandson][方]∶外孙
姐或妺的儿子。某些地区亦称外孙为外甥。《后汉书·种暠传》:“时 河南 尹 田歆 外甥 王諶 ,名知人。” 唐 杜甫 《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诗:“贤良归盛族,吾舅尽知名。 徐庶 高交友, 刘牢 出外甥。”《儒林外史》第五回:“舍妹殁了,你若另娶一人,磨害死了我的外甥,老伯老伯母在天不安,就是先父母也不安了。”按,亦作外生。参见“ 外甥女 ”。
外甥的汉语词典释义如下:
外甥指称呼主体(男性或女性)的姐妹所生的儿子。
在现代汉语中,该称谓具有明确的亲属指向性,仅用于指代姐妹的男性子嗣,不包含兄弟的子女(此类关系称为“侄子”)。例如:
“他姐姐的儿子是他的外甥。”
“甥”在古汉语中泛指姐妹之子,亦扩展至女儿之子(即外孙)、姑之子、舅之子等旁系亲属。《说文解字》释:“甥,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反映古代姻亲关系的互称。
“外”作为前缀,强调亲属关系中的母系血缘或女性旁系特征,与父系核心亲属(如“侄”)形成区分。
明确记载:“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可见“甥”在先秦时期涵盖多种姻亲关系。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此处“甥”指帝王的外孙,体现词义的扩展性。
严格限定为“姐妹的儿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如晋语、吴语中,存在以“外甥”泛称姐妹或女儿的子女的现象,但标准语仍区分性别(女儿之子称“外孙”)。
外甥在传统宗族制度中属于“外亲”,其权利、义务区别于“宗亲”(如侄子)。《礼记》强调“外亲之服皆缌麻”,反映古代礼制对母系亲属关系的界定。
参考资料
“外甥”是汉语中用于描述亲属关系的称谓,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核心含义
外甥指自己姐妹的儿子。如果是姐妹的女儿,则称为“外甥女”,对应的亲属称谓为姨妈/舅舅、姨父/舅妈。
方言扩展
在部分方言(如吴语区、晋语区)中,外甥也可指外孙(即女儿的子女)。
外甥的英文对应词为nephew 或sister's son。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搜狗百科)和(汉典解释)。
挨匝笔管树并邻嬖妾触续次非调笙丢盹段位璠膏芳缄放赈反旆饭糗茹草凤皇風衣凫鹜根底苟媮广东花台将归操讲清劫难津埭阙翦局数看命捆闼揽活岚瘴临望落市马鲛马牙菜马医猛烛蜜官彭魄偏辟潜感青梼凄序屈马商韩设科打诨税利丝绒讼夺素标碎催探火罔觉五让芜翳宪谕小缺邪不犯正渫恶稀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