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冒名顶替的意思、冒名顶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冒名顶替的解释

[take another’s place by assuming his name;pose under a false name] 冒充他人的名,替代他人的身分,以取得利益

你这和尚,甚没道理!你变做一称金,该一个冒名顶替之罪——《西游记》

详细解释

假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干事或窃取其权利地位。《西游记》第二五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官场现形记》第五六回:“凡是考试,都可以请枪6*手冒名顶替进场。” 张天翼 《速写三篇·谭九先生的工作》:“在这次抽调壮丁的那件事上,他老先生竟暗中找些人去冒名顶替,从中揩油水哩。”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冒名顶替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冒名顶替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假冒他人姓名或身份,取代其地位、资格或权利,实施欺骗行为。其核心在于通过身份伪装获取不正当利益或逃避责任,具有明显的欺诈性和违法性。以下从词典释义、构成解析和法律社会影响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核心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冒名顶替”指“假冒别人的姓名,代替他去做事或窃取他的权利、地位”。该行为包含两个关键要素:

  1. 假冒身份:主动隐瞒真实身份,使用他人名义;
  2. 取代行权:以他人身份行使特定权利(如考试、入职、继承财产)或承担义务。

二、词语构成解析

从构词法看,“冒名顶替”属并列结构:

三、法律与社会警示

该行为违反多项法律法规:

  1. 民事责任:《民法典》第1014条明确禁止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受害人可主张赔偿(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2020);
  2. 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盗用身份证件罪”(《刑法》第280条之一)或“诈骗罪”,最高可处七年有期徒刑(中国人大网,2020)。

四、典型场景示例

常见于三类违法行为:

  1. 教育领域:如高考替考事件(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9条);
  2. 职场欺诈:冒用他人学历入职;
  3. 财产侵占:假冒继承人骗取遗产。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官网释义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3. 最高人民法院民法典贯彻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理解与适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20. 法律依据
  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020年修订版. 条文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冒名顶替”是一个汉语成语,也涉及法律层面的犯罪行为。以下从语义、出处及法律定义三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假冒他人姓名或身份,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常见场景包括:

  1. 窃取他人权利或地位:如冒用他人身份入学、入职或获取社会待遇。
  2. 逃避责任或获取利益:例如冒名代考、冒领福利等欺骗性行为。

二、成语溯源

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你走了便也罢,却怎么绑些柳树在此,冒名顶替?”,原指用柳树假扮人形以欺骗的行为,后引申为身份假冒。

三、法律定义(依据《刑法》第280条之二)

构成“冒名顶替罪”需满足以下条件:

  1. 行为要件:盗用、冒用他人身份,且实际顶替了他人已取得的资格或待遇。
  2. 对象范围:仅限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三类。
  3. 刑罚标准:一般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组织者从重处罚。

四、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例句:现代社会中,高考冒名顶替案件严重破坏教育公平,相关行为人可能面临刑事追责。

别人正在浏览...

闭路播讲操控柴头脑殻潺湲持法锉碓渎扰反过反证法忿发丰馨高矗圪针诡暴规儆海屋添筹怀蛟昏昏欲睡缄保翦刀草简集郊籍交游价直诫约井井有理金钥匙缉凶钧天曲聚齐空心大老剌搭老军利息率没世难忘勉勉拿黑杵攀越屏风迭屏舍贫露前不久峭岫七校啓业去泰去甚軥辀山川米聚缮性善政神媛十全老人刷平宿分退闲亡国灭种委賮危旆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