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米的意思、蛇米的详细解释
蛇米的解释
蛇床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蛇床》。参见“ 蛇牀 ”。
词语分解
- 蛇的解释 蛇 é 爬行动物,身体细长,体上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以蛙、鼠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兽类:蛇蜕。蛇行。蛇蝎。蛇足(喻多余无用的事物)。画蛇添足。 蛇 í 〔委(卛 )蛇〕见“委
- 米的解释 米 ǐ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蛇米"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在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及《辞海》等综合性语文辞书中均未收录该词条。其含义主要存在于古代文献和中医药典籍中,特指一种名为蛇床的植物及其果实。
根据古代本草学著作记载:
-
指代植物“蛇床”及其果实:
- “蛇米”是中药“蛇床子”的原植物“蛇床”的别称之一,更准确地说,有时特指其干燥成熟的果实(即药材“蛇床子”)。明代李时珍在其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草三·蛇床》中明确记载:“蛇床,《本经》上品。释名:蛇粟(《本经》)、蛇米(《本经》)、虺床(《尔雅》)、马床(《广雅》)、墙蘼(《别录》)。” 这指出“蛇米”是“蛇床”在《神农本草经》(《本经》)中的别名之一。
- 来源: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本初刻影印本或后世权威校注本均可作为文献依据)。
-
得名缘由:
- 关于“蛇米”名称的由来,古代文献多与蛇类习性相联系。一种常见的解释是,这种植物多生长在蛇类出没潮湿之地,其果实(种子)形状细小,类似米粒,故得名“蛇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前人之说:“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 意指蛇喜欢盘卧在此植物之下并食用其种子(子实)。
-
植物特征与药用价值:
- 植物学特征: 蛇床(Cnidium monnieri (L.) Cusson)为伞形科蛇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有纵棱。叶片为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花小,白色。果实(双悬果)呈椭圆形,分果具5棱,即中药材“蛇床子”。
- 药用价值: 其干燥成熟果实“蛇床子”是传统中药,味辛、苦,性温;归肾经。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等症。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微生物、性激素样作用等。
- 来源:对植物特征和药用价值的描述,综合参考了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新版)中对“蛇床子”来源及性状的描述,以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中对蛇床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的记载。其现代药理研究可参考相关中药药理学研究文献或综述。
“蛇米”是古代(特别是《神农本草经》时期)对中药植物蛇床及其果实(即蛇床子)的一种别称。其名称来源与蛇的活动环境及食用其种子的传说有关。现代汉语中此词已非常用,其指代物在现代植物学和中药学中有标准名称“蛇床”和“蛇床子”。如需了解其详细信息,应查阅植物志、中药典籍或现代药物学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蛇米”是一个汉语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主要含义(植物学释义)
指蛇床的别名,是一种伞形科草本植物。这一解释来源于《本草纲目·草三·蛇床》的记载。
- 特征:蛇床的果实细小呈椭圆形,形似米粒,故称“蛇米”。
- 用途:在中医药中,蛇床的果实(蛇床子)常用于治疗皮肤瘙痒、湿疮等症。
二、引申含义(成语典故)
少数资料提到“蛇米”作为成语,比喻以次充好、欺骗他人的行为,源自古代贪官将蛇肉掺杂在米中欺骗百姓的故事。但此用法在现代语境中极少见,权威词典类资料(如汉典、沪江词典)均未收录该释义,需谨慎使用。
补充说明:
- 若涉及中医药或植物学研究,建议优先参考《本草纲目》及相关专业文献。
- 成语用法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考证,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保境奔遁苯甲酸鼻烟曾不惨然逞怜城卫澄瀛川盐大辣酥诋詈丁祭低语掇石反路冯轼缟练拱挹喝礼猴猨呼衍郊鄽家书几梴骥足剧宪客到客到留情蓦然黏黐霶飙切峻奇古庆绵情至意尽拳勇荣盛沙弥上公神媪失手失写失陨狮子手把子帨巾说是非四海他人腾欢调三斡四题疏童星头三脚难踢惟真误犯武骑綫儿校园吸逮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