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秋毫之末 ”。
“秋豪之末”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其核心含义与“秋毫之末”相同,“豪”通“毫”,指鸟兽在秋天新生的细毛尖端,引申为极其微小的事物。
出自《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泰山)为小。”
庄子通过对比“秋豪之末”与“泰山”的大小,阐述相对主义思想,强调事物的大小、价值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观察角度。
“秋豪之末”与“秋毫之末”同义,后者更常见于《孟子》等典籍(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二者仅字形差异,语义无区别。
该成语既可用于描述具体事物的微小,也蕴含哲学思辨色彩,常见于文学或议论性文本中。如需进一步探究庄子的相对论思想,可参考《齐物论》原文。
《秋豪之末》是一个四字词语,在汉语中含义丰富,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繁华景象渐渐消散、趋向衰败的状态。
《秋豪之末》由6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禾 (hé),又 (yòu),豕 (shǐ),止 (zhǐ),豕 (shǐ),丿 (piě)。它共有31个笔画。
《秋豪之末》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词和曲辞中经常使用。它的繁体字为「秋豪之末」。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秋豪之末」的字形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和差异,而今天我们使用的字形是经过简化和统一的版本。
1. 江南繁华的都市,如今也逐渐走向了秋豪之末。 2. 这场盛大的晚会,现在只剩下了寥寥几个人,已经到了秋豪之末的景象。
1. 繁华之时 2. 兴盛时期 3. 身败名裂
1. 鼎盛之际 2. 全盛时期 3. 辉煌时代
1. 初创阶段 2. 蓬勃发展 3. 新生时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