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白色生绢制的帽子。用于祥祭。《逸周书·器服解》:“縞冠素紕。”《礼记·玉藻》:“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 孔颖达 疏:“縞是生绢而近吉,当祥祭之时,身著朝服,首著縞冠,以其渐吉故也。”《魏书·礼志三》:“有司陈祥服如前,侍中跽奏,请易祭服,进縞冠素紕,白布深衣,麻绳履。”
(2).白色生绢制的帽子。用于凶事。《韩诗外传》卷九:“ 孔子 曰:‘ 赐 ,尔何如?’对曰:‘得素衣縞冠,使於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亲如弟兄。’”《隋书·礼仪志六》:“凡大疫、大荒、大灾则素服縞冠。”参见“ 縞衣白冠 ”。
“缟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用白色生绢制成的帽子,主要用于特定礼仪场合。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字面构成
用途分类
缟冠的白色生绢材质体现了古代礼制对服饰的严格规范,白色既用于丧葬(表哀悼),也用于特殊礼仪(如和平交涉),通过不同场合的佩戴传递特定象征意义。
“缟冠”是古代礼仪服饰的典型代表,其用途与材质均体现了礼制文化中对颜色、场合的细致区分。
缟冠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白色的帽子”。在古代,帝王或贵族在丧葬仪式上穿戴的帽子多为白色,所以缟冠也常用来象征悲痛和哀悼。
缟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糸”(纟)部,右边是“高”(高)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3画。
缟冠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服饰文化,帝王或贵族在葬礼上会穿戴白色的帽子,以示哀悼。缟字指的是一种白色的绸缎,用来制作这种哀悼帽子,后来衍生出了表示丧服的词语“缟素”。
缟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縞冠」。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缟字的写法略有不同,是由两个“纟”(糸)字组成,中间加上一横表示帽子的部分。
他穿着缟冠,表示他正在丧失挚爱的人。
缟衣、缟素、缟带、缟约。
白冠、丧冠。
花冠、华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