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俘虏。《左传·昭公十三年》:“ 平子 怒,令见 费 人执之,以为囚俘。”《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諭遣之。”
(2).捕获俘虏。《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梟其渠帅,囚俘万餘口。”
囚俘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与历史用法两方面解析:
一、字形本义 "囚"甲骨文作"囗中有人",象人被拘禁于栅栏内,《说文解字》释为"系也",本指拘禁行为;"俘"金文从爪从人,表示战争中抓获的敌方人员,《玉篇》注"军所获也"。二字合称最早见于《尚书·费誓》"囚俘克诘",《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本义指被擒获的敌方人员。
二、历史语义流变
三、现代语义规范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明确该词属历史词汇,主要用于古籍文献解读。在当代语境中,其使用需结合具体文本环境,常见于史学论著对古代战争场景的描述,或法律史研究中涉及战俘处置的学术论述。
“囚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该词由“囚”(被监禁)和“俘”(被俘获)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被捕获并关押的人,即俘虏。例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此处指被俘获的敌方人员。
名词用法:指俘虏
如《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五年》提及“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諭遣之”,意为释放俘虏并安抚遣返。
动词用法:指捕获俘虏
例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梟其渠帅,囚俘万餘口”,描述周瑜在战斗中擒获大量敌人的行为。
现代汉语中“囚俘”已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引用。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古籍例证,可参考《左传》《资治通鉴》等文献原文。
鼻子头伯通庑不值得打供大祀打眼目帝丘多方面方圆飞龟伏莽搞乱庚癸频呼关怀孤身只影古文家毂阳固阴沍寒淮北晦蚀葫芦蹄剑服藉田偈言巨人长德沮折开白看守所宽厰劳武结合黎萌林岑灵灯脔割绿营兵虑算猫头竹面诘明文磨动木奴嬭子凝睛骑缝印请来赇谒镕匠儒墨释口适量舒怀水德水至清则无鱼畋猎鋚勒侻失忘归草万世微眇无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