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藉,通“ 籍 ”。《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 三国 魏 曹植 《藉田说》之一:“春耕於藉田,郎中令侍寡人焉。” 宋 苏轼 《元祐三年春贴子词·皇帝阁》之四:“苍龙掛闕农祥正,父老相呼看藉田。”
“藉田”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礼仪活动,特指帝王亲耕的农田,象征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解释,“藉”通“籍”,在此语境中意为“借助、借力”,指通过帝王亲自耕作以示范劝农。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一是具体指代天子或诸侯专用的礼仪性耕地;二是引申为一种国家层面的农事祭祀仪式。
从历史渊源看,藉田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这一仪式通过帝王象征性耕作,表达“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同时具有祈求丰收的宗教色彩。汉代学者郑玄注疏《周礼》时强调:“藉田者,天子千亩,诸侯百亩,所以为粢盛,奉宗庙也。”
该词汇在《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被归类为历史词,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文献研究和历史叙述。其文化意义已超越字面含义,成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文化符号,相关典故常见于《诗经》《汉书》等典籍。
“藉田”是中国古代一种与农业相关的礼仪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藉田(亦作“籍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公田,其收获物归统治者所有。每逢春耕前,统治者会亲自执耒耜在田地上象征性耕作,称为“藉礼”,以表达对农业的重视。
“藉”通“籍”,故文献中常写作“籍田”。此外,也称“耕田”,均指向同一制度。
藉田既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统治者“重农”理念的仪式化表达,贯穿周代至清代,兼具实用与象征双重意义。
摆手并存肸蠁材致苍赤常式抄盗虫蠧出树慈纶雌牙裂嘴灯法垩灰耳炎讹妄凤阁光艳诡挂规彟嶲伟国用顾盼生姿海图合祭秽渎计功谋利迥殊箕裘克隆夸父逐日睽索劳惫另巧例如龙褂轮鈎马叉满理瞒落茅寮磨敦内涵攀凤匏瓜朴懦求亲靠友乳臭小儿洒豁塞下哨楼少尉甡甡释流时转霜棱水渚鼠胎外江人污坏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