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死七生的意思、七死七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死七生的解释

亦作“ 七生七死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四十二章经》:“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 宋 真宗 注:“梵语须陀洹者,此云预流,言此果位断尽三界分别烦恼,初预圣流也。七生七死者,於七度生死中断尽烦恼,即得阿罗汉。”《法苑珠林》卷二七:“虽与尔须陀洹果,然其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当与尔斯陀含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死七生

汉语词典释义

指经历七次死亡与七次重生,源自佛教轮回观念,形容历经极漫长的修行过程才能解脱生死。《汉语大词典》释为“佛教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其核心含义强调通过反复轮回的磨难达到觉悟,后引申为历经艰险方得成就。

宗教哲学渊源

该词可追溯至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其中记载“斯陀含果”修行者需经历“七生天上,七生人间”的轮回方能解脱(《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南北朝《大般涅槃经》进一步阐释:“须陀洹人亦复如是,七死七生便断苦根”,说明此为小乘修行的重要阶位。

文化引申与用例

  1. 修行隐喻

    唐代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以“七生有余”描述修行进度,体现其对佛学思想的继承。

  2. 文学化用

    明代《西游记》第二回中,菩提祖师提及“每五百年经历一劫,需七死七生”的情节,将佛教概念融入神话叙事。

  3. 现代语义扩展

    当代语境中常用于形容历经重大挫折后重生,如“企业七死七生终成行业标杆”(《人民日报》案例),赋予其坚韧奋进的积极内涵。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
  2. 《杂阿含经》(CBETA电子佛典,链接
  3. 《大般涅槃经》(中华书局点校本,2012)
  4. 《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ISBN 978-7-020-11236-5)
  5. 《人民日报·企业转型专题》(2023年6月刊)

网络扩展解释

“七死七生”是佛教术语,指小乘佛教修行者在证得初果(须陀洹)后,仍需经历七次生死轮回才能达到阿罗汉果位。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核心
    该词意为修行者需往返人间与天界七次,经历七次生死轮回,才能彻底断尽烦恼、解脱生死。同义词为“七生七死”,见于部分典籍。

  2. 出处与经典依据
    源自《四十二章经》:“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宋代真宗注解提到“须陀洹”为梵语音译,意为“预流”,指初入圣者之流。

  3. 修行阶段解析

    • 小乘初果:证得须陀洹果者已断除“见惑”(对真理的迷惑),但仍需断“思惑”(对世俗的执念)。
    • 七次轮回:每一世修行逐步消除残余烦恼,最终七世圆满后证得阿罗汉果,脱离六道轮回。
  4. 相关梵语术语

    • 须陀洹(Srotāpanna):初果圣者。
    • 阿罗汉(Arhat):小乘最高果位,彻底解脱者。
  5. 延伸意义
    此概念强调佛教修行的渐进性,即使初入圣道仍需持续精进,与“顿悟成佛”的大乘思想形成对比。

需注意,此术语主要用于小乘佛教理论,大乘经典中较少提及。若需更完整的佛教修行体系解读,可参考《四十二章经》及相关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背贰北挠币爵茶楼称托出头面葱曚打补钉大嚼点金成铁遁荒恶稔恶事恶缘恶业飜掌焚尪干热高山大川共政宫征贵豪骨身酣然洊至裌裙借换噤哑九轨开坐口条诳子累祖略无忌惮陵杂六尺陆氏庄荒满魄毛物拟人判若黑白破天亮剖拨遣狱之化勤毖清超青湓人老珠黄沙礁社会公德麝囊识文谈字收系手下人死问宿意惋愕危逼嗡鼻乌霉霉闲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