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王义。指先王的法度。《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周秉钧 易解:“总言君臣共同遵守之準则,以韵文出之,即《韩子·有度篇》所谓先王之法。”《史记·儒林列传序》:“ 孔子 閔王路废而邪道兴,於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 唐 李华 《御史中丞厅壁记》:“遵王路以整多方,由夫身而贞百度。”
(2).谓通往朝廷之路。《后汉书·袁绍传》:“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人。若不得通,乃表 曹操 隔我王路,然后进屯 黎阳 。”
(3).犹大路。《吕氏春秋·疑似》:“ 周 宅 酆 镐 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 许维遹 集释引 俞樾 曰:“王路者,大路也。”
(4).指仕途。 宋 李觏 《感叹》诗之二:“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 清 黄宗羲 《谢时符先生墓志铭》:“君方架学区中,斟酌当世,王路非遥。”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选人一登王路,坐而论道,惟以发抒党见为期,不以发抒民意为期。”
“王路”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一、本义与引申义
“王路”原指君主通行的道路。《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为“天子车驾所行之道路”。例如《诗经·大雅》中“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即暗含王路平坦通达之意。后引申为符合礼法的治国之道,《辞海》解释其引申义为“王道,喻指合乎仁义的政治体系”。
二、典籍用例
历史文献中多用于表达政治理想。如《汉书·贾谊传》载“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王路”,此处“王路”代指国家纲纪。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言“王路熄而霸术兴”,将“王路”与仁政思想关联。
三、姓氏与地名
作为现代汉语专名使用时,“王”为常见姓氏,“路”指道路,组合后可表示人名或特定地名。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统计,“王路”作为双姓在华北地区有少量分布。
“王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其常见释义及出处:
指古代君王遵循的治国准则或礼法制度。
象征臣子向君主效忠或进谏的途径。
原指宽阔的道路,后引申为重要的公共通道。
指官员晋升或追求功名的道路。
补充说明:
“王路”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于古籍或文学创作。需注意与当代人名(如百度副总裁王路)区分。更多例句及用法可参考词典来源。
豻户簿领簿伍谗谄超羣拔萃超新星畴咨之忧传巵绰号寸进帝枝东方将白凤牋扶丞趺踝赶唱狗事还田黑马红事虹映花茶还元大品建生急遽镌空妄实驹谷伉倨凌霄乱业落托绵亘模拟牧靡目指气使那咤排蹙青头取精用弘曲录攘揄三北山嘴韶敏申畅石策诗负失灵时侨书脑送审岁火提石通笼万贯家财卧伏武刚车乌头晕闲吟客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