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捆荆柴木。《诗·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 朱熹 集传:“楚,木也。”
(2).捆荆成束。《诗·唐风·绸缪》:“绸繆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唐 白居易 《想东游五十韵》:“悬旌心宛转,束楚意绸繆。”一说,喻男女成婚。参见“ 束薪 ”。
“束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具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典文献和现代引申用法,具体语境需结合出处分析。
《束楚》是一种常见的汉字词语,它用来形容人或物受到束缚、压抑的状态,失去自由或自主权。
《束楚》是由“木”和“束”两个部首组成的,共有10个笔画。
《束楚》的来源可能与古代典籍《论语》中的一句话有关:“子曰:‘一个人年老成疾,不话‘束楚’,能止者是也。”该句中的“束楚”意为压抑、束缚。
繁体字“束楚”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代的《束楚》字有多种写法,主要包括小篆、隶书、楷书等。其中,小篆写法相对规整,笔画结构简洁,而隶书和楷书则相对更加书写工整、流利。
1. 他的言行受到了束楚,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2. 这个城市的规章制度束楚了人们的行为。
3. 她感觉到身体的束楚,渴望得到解放。
1. 束缚:指被某种力量或条件限制,使人或物不能自由行动。
2. 束手无策:指在某种情况下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自由:与束楚相对,指人或物没有受到任何限制,可以自由行动。
约束、禁锢、限制、拘束。
自由、解放、开放、畅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