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驼鷄 ”。即鸵鸟。《明史·外国传七·祖法儿》:“有驼鸡,颈长类鹤,足高三四尺,毛色若驼,行亦如之,常以充贡。” 明 费信 《星槎胜览后集·佐法儿国》:“地产祖剌法、金钱豹、驼鷄、乳香、龙涎香。” 清 吴伟业 《读史偶述》诗之三二:“ 广南 异物进驼鸡,锦背双峰一寸齐。”参见“ 鸵鸟 ”。
“驼鸡”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根据文献来源区分其含义:
一、成语用法(比喻义) 源于寓言故事,指代形象丑陋、举止愚蠢的人。提到该成语通过动物园中驼背鸡的荒诞形象,隐喻外貌或行为异常者易成为被嘲笑对象。这一用法带有贬义色彩,常用于讽刺类文学表达。
二、历史文献中的动物名称 在《明史·外国传》及清代诗词中,“驼鸡”是鸵鸟的古称。和指出其描述特征为“颈长类鹤,足高三四尺,毛色若驼”,与鸵鸟形态高度吻合,明清时期常作为异域贡品出现。例如吴伟业诗句“广南异物进驼鸡”即指东南亚进贡的鸵鸟。
补充说明:
驼鸡是一个汉字词语,也可以译作“拖鸡” 或“脱鸡”,它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举止滑稽可笑,愚蠢或可笑的人。
驼鸡的部首是马(马鸣旁),总共包含12个笔画。
驼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小说《西游记》中。在小说中,驼鸡被形容为一种奇特而愚蠢的鸟,有一副滑稽搞笑的样子。后来,人们将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行为荒唐可笑的人,成为了一种贬义词。
在繁体字中,驼鸡的写法为「駝雞」或「駝鷄」。
在古代,驼鸡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有时候会以「驮鸡」的形式出现。
他的举止和言行总是像个驼鸡一样,让人觉得很好笑。
驼鸡没有固定的组词,但可以根据语境进行搭配,例如:驼鸡行为、驼鸡举止、驼鸡模样等。
近义词包括愚蠢、傻瓜、呆子、糊涂等。
反义词包括聪明、智慧、机灵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