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旧时以谦恭为德柄。语本《易·繫辞下》:“谦,德之柄也。” 孔颖达 疏:“言为德之时以谦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 高亨 注:“谦虚始能执德。” 南朝 梁 萧子云 《雍雅》之一:“济济羣公,恭为德柄。”
德柄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指道德的根本或关键,引申为施行德政的权柄或依据。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指道德的根本准则或关键所在。《汉语大词典》释为“德行的根本”,强调道德在规范行为中的核心作用。古人认为“德”如器物之柄,是把握行为方向的根本依据。
《管子·枢言》云:“德柄者,操持民心之要也”,指统治者以德政掌控民心、治理国家的权力基础。
汉代贾谊《新书·道德说》称“德柄立而民知方”,强调道德准则对社会教化的引导作用。
现代汉语中,“德柄”属书面语,多用于强调道德在决策或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例如:“法治需以德柄为根基,方能实现善治”(《中华伦理范畴辞典》)。
参考文献来源:
“德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解释主要源自古代经典文献,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德柄(拼音:dé bǐng)指以谦恭作为实践德行的根本或手段。该词源自《周易·系辞下》中的“谦,德之柄也”,强调谦逊是德行的核心工具,如同斧刃需要柄才能发挥作用。
《周易》渊源
语出《易·系辞下》:“谦,德之柄也。”孔颖达疏注:“行德需以谦为用,若无谦则德无法施行。”高亨进一步解释:“谦虚方能执德。”
这一比喻将“谦”比作斧柄,说明德行需通过谦逊来落实。
历史引用
南朝梁代萧子云在《雍雅》中写道:“济济羣公,恭为德柄”,体现了古代对谦恭作为德行之柄的推崇。
部分网络解释(如、5)将拼音误作“dé chǐ”,实为混淆了“德齿”(指贤德年长者)一词,需注意区分。
“德柄”强调谦逊在道德实践中的核心地位,是儒家思想中“以谦立德”的典型表达。其内涵与《周易》哲学一脉相承,对理解传统伦理观有重要意义。
百口莫辩白水真人半照边角仓囷澄清仇忌楚市呲呲次声褡包打毬點的钓道敦护番上封阶敢言钩牒骨都河漫滩怀胎昏朦嘉莲讲钟家养鸡栗精制寄押举步生风具带距国聚口旷迈力劳临敌灵幡漫漫茅社劈烈平复帖评薪巧舌趋拜撋纵三面网商行盛轨沈尹默施关蔬糲檀车贪索体解铜乌万丈物物献酬宵旰忧劳笑侮